退休后的铁路工人刘立前在书画的世界里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公保安加/摄
退休后的刘立前在书画世界里找到了无穷乐趣。作为一名在铁路战线奋斗了半辈子的老党员,他对书法的痴迷,一如当年四海为家“走小路,修大路”时所胸怀的那股激情,那般火热、又那样纯粹。
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对于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73岁的刘立前依然记忆深刻。“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只要国家需要,只要能为国家建设出点力,工、农、兵……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一样满腔热情。”
聆听刘立前的讲述,令人深刻感受到,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那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敢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脉相承。
2002年,刘立前从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退休。退休前的三十多年里,他先后参与了铁路基础建设、抗震救灾、铁路房屋建设等工作,直到50岁,他的足迹遍布青海、陕西、河北等地的重要铁路及其相关设施建设工地。
刘立前性格内敛,但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他一下子来了精神。讲起和工友曾经在工作、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时而爽朗地大笑,时而自嘲地摇头,时而轻声叹息,那双明亮的眼眸坚定如初……
对刘立前来说,最难忘的就是最艰苦的那段日子。
1972年,刚参加工作一年,年仅20岁的刘立前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热水乡的荒野上,参与矿运铁路专线建设。第一次来到高原,善变的天气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上午晴空万里,干得汗流浃背,午后就下起了雨夹雪,冷得人直打摆子。
就在那年冬天,同事的父亲从外地出差到西宁,顺便来到工地看望儿子。恰好那天下起大雪,当长途跋涉的父亲踩着没过膝盖的积雪钻进他们住的“地窝子”,看到里面的情景后眼眶早已湿润,嘴里却一再嘱咐:“坚持,好好干。”
“先辈们爬冰卧雪,顽强拼搏才修通了青藏公路,同样作为筑路人,作为后辈的我们也不能落后。”极端的环境和简陋的生产生活条件,反而让刘立前和工友变得顽强乐观,每天晚饭后太阳落山前短暂的时间里,摔跤成为最让他们开怀的游戏。
1976年夏秋之交,从青海调动至陕西刚满两年的刘立前奉命跟着数千人的队伍,前往河北省唐山市,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他们的任务是为受灾群众修建震后临时住房。
载着他们的火车从西安出发向东行驶。不知过了多久,在一阵交谈声中,睡眼惺忪的刘立前看到车窗外的景象:“到处残垣断壁,一片废墟,看一眼窗外,就让我们很多人红了眼睛。”
“唐山人民没房住,我们怎么办?”
“干!干!干!”
在那片废墟上,一场简短却令人热血沸腾的动员会后,数千人的队伍便投身于建设工地。直到1980年,刘立前又奉命参与“京秦电气化铁路线”建设,在那里一干又是两年。
“很多人在工作上惟一的宗旨就是‘抢进度,不服输’,只要干得比别人多一点,不管多累都是快乐的。”作为一名筑路人,在每一次筑路的前沿阵地,刘立前和工友度过的每一天都是“累并快乐着”。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没有一座大山能挡住筑路人的脚步,也没有一条大河,能冲散筑路人的信念。1975年的一天,刘立前和同事开挖的隧道发生塌方,翻腾的尘土顷刻间吞没了班组所有人,而和他一步之遥的副排长被这次事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我们的工作是非常艰险的,但是为了开通这条路,没有一个人畏缩不前。”悲恸过后,刘立前和工友整装出发,硬是在最短的工期内打通了隧道。回忆起来,他还能清楚地讲述年轻的自己和工友在隧道里工作的情景——身上背着12公斤炸药,脖子上套着100米引线,兜里揣着100根雷管,成功炸掉隧道里坚硬的岩石……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的吃了很多苦,但是细数自己参与建设的每一条铁路,每一栋楼房,到现在都感到非常自豪。”刘立前说,“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里一个伟大的精神,70年前先辈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将川藏、青藏公路修到了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这一直激励着交通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甘当祖国交通发展的铺路石,也必将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