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现在真是赶上好时候了,不仅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而且还能免费去青海大剧院看戏。我们觉得越活越年轻,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个秋天,家住西宁市中华巷的退休职工范金华和她的“老姐妹们”一直没闲着——从9月18日起,喜迎十九大全省民间文艺团队展演活动和专业文艺院团调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20多场演出荟萃曲艺、歌曲、民族舞蹈、乐曲演奏、戏曲、地方戏、大型原创舞剧、歌舞诗剧、现代秦腔戏、平弦戏、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令她们大饱眼福,也让她们找到了文化“获得感”。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文化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我省“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以及省委提出的“四个转变”新思路,赋予了我省文化建设新的使命、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受益。省委省政府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部署紧锣密鼓,各地以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文化民生”风生水起,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更广更深地惠及人民群众。我省已初步建成包括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还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和模式,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进一步增强。
投入力度加大 运行机制创新
走进西宁市城西区新宁广场,省文化馆、省图书馆、青海美术馆以及文化广场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综合体”,前来看演出、读书、观展的群众络绎不绝;
在西宁市海湖新区,青海大剧院以富有艺术个性的设计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我省群众全年不间断都可以沉浸在高雅艺术之中,度过一段精神充盈的休闲时光;
在全省各地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跳锅庄、唱藏戏、看电影、沐书香……形成了一个小型“群众文化集散地”;
……
全省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景象,正是我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的生动写照。
在构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我省着重发挥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带动作用,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文化场所,极大地改善了我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滞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全省共投入公共文化建设资金16.6亿元,建成了青海大剧院、省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一批高水平的现代公共文化设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也不断创新。我省印发了《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工作方案》,各市州、县也相应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为全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支撑。
今年,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制定下发了《青海省2017年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下达资金12768万元,在全省32个县建设874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其中:新建386个、改造提升283个、功能资源整合205个。同时,依托每个村现有的村级服务设施,遵循群众意愿,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重点将基层政权、高原美丽乡村、整体搬迁、公共卫生、法律服务等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统筹整合,打包捆绑,整体推进,调动了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实现了建一处文化中心,方便一方群众,凝聚一村人心,活跃一片文化生活的目标。
文化惠民让百姓幸福指数提升 每逢节庆期间,“送戏下乡”活动便在全省各地热情开演——台上歌声飞扬、舞蹈蹁跹,台下热情四溢、掌声不绝。 现在,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已成常态。 今年以来,全省已经投入资金661万元,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一至三月份,组织百支文艺团队,在全省乡镇共演出2203场,惠及群众200多万人次;“五一”期间,省文化馆以“以文化人不忘初心”为主题,在西宁市新宁广场、省文化馆群星剧场演出文艺节目18场;举办摄影、剪纸展览等活动,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 各级文化部门和文艺演出团队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送文化、送演出、送图书、送春联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开展了“文化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凝聚力量、弘扬正气、崇尚文明的音乐会、歌舞演出、社火展演、元宵灯会等迎新春文化系列活动,让全省各族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尽享文化权益。 我省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作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阵地的延伸服务。省图书馆开展了“书香青海阅读照亮中国梦——新馆新气象新春新祝福”春节系列读者活动;省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化惠民”系列展演活动。全省各地公共图书馆组织开展了迎新年读书月、迎春书画展览、读书讲座、征文竞赛、诗歌朗诵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书香氛围。 我省坚持把建立和完善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立足实际,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模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水平和效能显著提升,全省农牧区文化面貌为之一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我省还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进村入户”、流动文化设备配备、农(牧)家书屋、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一系列文化惠民项目,指导鼓励农牧民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培育群众文化骨干,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走进省美术馆,妙笔丹青,处处墨香;欢快热烈的音乐声,老年艺术团队正在省文化馆排练节目,有模有样、神态专注;省图书馆里书香四溢,几个学生正盯着电脑显示屏认真浏览信息资料,沉浸在书的海洋里…… 为让更多百姓享受“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我省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全省49个图书馆、55个文化馆、369个乡镇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如今,无论城市还是农牧区,一个个“N分钟文化圈”渐渐成型,将普通群众的文化生活装扮得越来越多姿多彩。 “在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统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等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继续实施好文化精准扶贫工程,全力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省文改办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公共文化“阳光”已照亮全省各族群众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