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记者从在海东市乐都区召开的2024第二十三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上获悉,来自全国的顶尖专家学者云集,聚焦城市更新发展与民族建筑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以及民族地区建筑、民族特色村镇保护等进行智慧赋能,共赏河湟建筑艺术独有魅力,共商传承保护利用路径,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优秀文化资源。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七十余万处。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推进,文化趋同现象日益明显,在保护与发展不断碰撞中,面临着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解决传统工艺的传承、借助现代科技推进民族建筑创新转化等诸多挑战。
与会专家学者重点聚焦挑战及热点难点,紧扣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等,挖掘展示民族传统建筑智慧,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新路径,树立并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文化符号形象。
乐都区作为河湟文化重要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的明代早期宫殿式建筑群瞿昙寺、彩陶流淌成河的柳湾遗址以及关帝牌坊、西来寺、鲁班亭等诸多建筑文化遗产,以其独特魅力和厚重底色,成为中华民族建筑美学体系矩阵中靓丽呈现,为乐都区域民族建筑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