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进班彦村,一座座黄色围墙、红色大门的院落依次排开,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安全温暖的电热炕,硬化平整的乡间村路不再泥泞。由于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新村绿树成排、鲜花争艳,一排排富有土族特色的新房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砖墙彩饰。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的村民们清晰记得,2016年8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走进贫困户家中探访,同大家一同谋划易地搬迁后如何脱贫奔小康。
如今走进这里,焕然一新的新村落、独具民族特色的盘绣馆、芬芳四溢的酩馏坊,生动展现着班彦村各族群众牢记嘱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感恩中奋进,在实干中前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丰硕成果。
搬进了新房——
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班彦村是一个土族世居的传统村落,一条山路,七公里长,八道弯儿,成了老班彦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201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600元,贫困发生率为52.3%,村集体经济为零。
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对于祖祖辈辈困守在这里的班彦村村民而言,有些人一辈子都盖不起新房。2017年3月,班彦村129户484人完成了整体易地扶贫搬迁,一下子把他们挪穷窝和盖新房这两个“最大的包袱”给解决了。
搬迁后,班彦新村实施了村道硬化、村庄亮化、文化广场、人畜饮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补齐了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的短板,解开了脱贫的“死结”。
2017年底班彦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班彦村退出贫困村序列,率先实现了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村脱贫。2021年2月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并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班彦村人均纯收入达14056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达到256.5万元。
如今,走进班彦村,一座座黄色围墙、红色大门的院落依次排开,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安全温暖的电热炕,硬化平整的乡间村路不再泥泞。由于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新村绿树成排、鲜花争艳,一排排富有土族特色的新房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砖墙彩饰,院门上的“七色彩虹”和太阳花图案尤为醒目。
依托八大产业——
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这是过去班彦村的真实写照。
从山上搬下来后,班彦村借助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东风,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在各级支持帮扶下,村集体经济“破零”,产业扶持资金到户到人,全村初步形成了多元增收渠道——班彦村“两委”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光伏发电、特色养殖、酩馏酒酿造、土族盘绣制作、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文创产品研发销售、农家乐“八个产业”。
在产业发展方面,班彦村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特色农产品如青稞、土鸡等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班彦村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土族盘绣、酩馏酒等传统工艺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村民们增收的新途径。
不仅如此,班彦村还积极探索零碳乡村建设之路。通过引进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每户每年都能增收一定金额,同时降低了用电成本,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告别了“六难”——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班彦,有幸福、富裕之意。但在以前,班彦村却常与“贫穷”联系在一起。
以前,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班彦村村民们生活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务工难、娶妻难。
这一切的改变直至脱贫攻坚战役打响。2016年4月,班彦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正式实施,村民们被安置到山下公路附近的平坦之地。
从当初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务工难、娶妻难,到如今的村庄美、产业兴、村民富……班彦村发生了破茧化蝶的变化。
现在班彦新村紧邻省道,家家户户通自来水,步行10多分钟就可以到镇卫生院,小学就在旁边,幼儿园有校车接送小孩,镇中心学校也只有两三公里远。
过去的土坯房、危房被一排排整齐的新房所取代,这些新房不仅安全牢固,而且设计合理、功能齐全。村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新村还注重保护民族和地域特色,房屋外观设计融入了土族文化元素,使得整个村庄既现代又充满民族风情。
在如今的班彦新村充满新气象,通了天然气,接了自来水,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居住区和养殖区隔离建设,每家每户修了水厕、排水管网,村里建了一座日处理能力100吨的污水处理站,污水不再横流、垃圾不再乱倒。同时,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也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障,村里积极推进绿化美化工程,使得村庄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宜居。
今天,班彦村正在向着幸福的生活奔跑。
面向未来,班彦村将继续立足乡村旅游,擦亮班彦金字品牌,走出一条产业旺、经济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