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时空节点,勾起厚重又难忘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每一个生动画面,已牢牢定格在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脑海里,成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无穷动力。
嘱托,声声入耳;壮志,油然而生。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守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三江源国家公园壮美风光。图片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启新篇
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区划面积由12.3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9.07万平方公里,三江源国家公园迈入建设新征程。青海向党中央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时间回转到2016年。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如一股劲风吹遍江源大地,省委省政府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列为“天字号”改革工程,按照试点方案大胆改革创新,坚持创新体制、系统治理、共建共享、科技支撑、依法管理,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形成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九大理念和十五个体系以及“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改革成果、惠民成果丰硕。
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综合管理实体,探索自然资源资产集中统一管理途径,实行“大部门制”改革;国家层面公布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5个专项规划,颁布施行我国第一个由地方立法的国家公园法律《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印发13个管理办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体系;对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九龙治水”困局有效破解,国家公园“四梁八柱”积极搭建,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
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在创新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引导扶持牧民群众以多种形式开展经营活动,加快发展澜沧江源园区昂赛雪豹观察自然体验等4个特许经营项目……国家公园红利正在释放,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走向共赢。
来自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生态管护员索索,曾与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通话。作为一名生态管护员,谈起现在的情况,他信心十足地说:每天开展源头巡护,每月都有稳定收入。随着国家公园建设,生态环境会不断向好,三江源一定会更加美丽。
藏羚羊。图片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
孔庆国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二道崖湾管护站的一名驻站管护员,在12年的管护工作中,令他记忆最深刻的是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启动;2018年,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老龙湾村被纳入第一批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片区“村两委+”试点村。当时村上建了文化长廊,生态保护被更多人重视,村党支部书记还兼职成为老师,时常给孩子们上生态自然课。从那时起,他就坚信自己守护的这片土地会在严格保护中变得更加富饶。
如今,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以“十好”国家公园为目标,建立了一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机构,推行综合执法工作模式,40个标准化管护站全部建设完成。正在着力打造青海片区“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值得一提的,在全国首创了“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将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民生发展、民族团结融为一体,截至目前已覆盖联点村20个。
同时,构建了规划标准、科研监测、社会参与、保护管理、自然教育、基础保障、信息化管控、志愿服务、宣教培训九大支撑体系的工作格局。目前从祁连山下到省会西宁,自然教育已经深入基层,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的品牌项目。
仅2021年,西宁市已在七一路小学挂牌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学校,实施11所中小学校自然教育示范点建设项目,实施祁连县自然解说系统建设。目前已形成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课程9套,各类自然教育读本12册,开发各类文创产品、教学用具40余套(件)。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研究中心自然教育分中心,设立青海省科普教育基地,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开发和人才交流培养。
放眼今日祁连山,山上苍松挺拔,不断监测拍摄到荒漠猫、雪豹、兔狲等的珍贵画面;山下群众安居乐业,立足生态优先谋发展,生态产业多元发展。
全景卓乃湖。图片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式获批
在闻名遐迩的青海湖,近年来全面推进青海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吴永林是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护站站长,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管护那些在保护站的普氏原羚,巡护、监测、喂食,在每年的产崽期还要负责给小普氏原羚接生。在青海湖畔,不仅有吴永林这样的专业保护者,广大牧民群众也义务参加了生态保护队伍,承担起生态管护的责任。
2021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0.85万吨,较2020年增加0.81万吨;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由2020年的2700余只增加到2800余只,达到了保护初期的近11倍;全年统计水鸟总量约57.1万只,较2020年增长了23.3%,达到2007年监测以来的最大值。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呈现总体向好态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目前已提出青海湖“十四五”时期“一屏六区一平台”发展思路和目标,制定出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若干措施》《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青海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为青海湖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目前,已完成首次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本底调查,编制完成《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本底调查报告》及湿地、草原、水资源与水生态、生物多样性等专题报告,全面查清青海湖流域家底,国家公园创建基础夯实。编制完成的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设立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扎实推动的各项工作沉淀为丰硕成果,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已正式获批。
今日青海各族人民,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全力以赴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采访手记:用心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万水千山生灵草木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圆满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式获批,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这是青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次成功探索,青海省国家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打造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今天,当国家公园成为大美青海的亮丽名片,青海因生态美也因生态兴,生态优势正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赋能。全省生态保护公益岗位已超过14万个,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清洁能源、循环经济、高原特色农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壮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青海大地被不断印证,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迈步向我们走来。青海,因生态保护之需推动产业绿色转型,进而催生涵盖范围更广、领域更宽的生态产业,从最初谋划绿色发展产业布局到如今产业延链强链补链,生态保护优先贯穿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进入新时代,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着力构建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进一步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认识,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高标准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高标准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加强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保护,做好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构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聚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典范正在落实中。同时,建立健全国家公园地方性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依法开展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自然资源经营管理、现代化社区建设试点,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形态,继续办好国家公园论坛,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实践、丰硕成果也在稳定有序推进。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绿水青山必将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宋明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