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繁体版
手机版
微信
微信
中国政府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 自然资源部

政府信息公开

  • 1
  • 2
  • 3
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索引号: 01500133/2022-04-0208 主题分类: 答复的函
发文机关: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 成文日期: 2023-08-23
发文字号: 青自然资函〔2023〕208号 生效日期: 2023-08-23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23048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26 浏览次数: 【字体: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23048号提案答复的函

青自然资函〔2023〕208号

民建青海省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自然教育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依据工作职责,依托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开展了与自然教育体系建设相关的大量工作,从平台建设、智能化建设、服务能力、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自然教育开展情况

(一)强化顶层设计,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方面。2017年原国土资源部搭建平台由广东经济开发区向博物馆捐赠1亿元资金用于新馆建设,2019年10月建成国内首家以自然资源为主

题建设的省级博物馆,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生物、矿产融合展出。新馆建成后博物馆按计划每年申请省财政资金用于场馆运维及科普项目,同时向教育部、文物局等部门申请科普、研学经费,不断扩宽资金申请渠道,用于加强场馆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有力支撑自然教育开展。今年来先后获2022年自然资源发展专项70万支持,在山、水、林、田、湖、草展示内容基础上新增沙与冰的内容,完整体现生命共同体;2021年获批教育部研学项目150万用于自然研学教育;今年计划申请自然资源发展专项资金约350万元用于场馆升级改造等服务宣传教育。

(二)加快转型升级,完善自然教育智慧化建设方面。省自然资源博物馆主体建筑为四层,展厅面积 5747平方米,分为序厅、地球科学厅、自然资源厅、人与自然厅、矿物晶体厅、风雨历程厅。博物馆具有“数据化资源、实时性在线、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科学性传播、艺术性表达”新时期博物馆六大特征。为深刻诠释“大美青海,自然之窗”的内涵,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博物馆推进智慧化建设,一是新增AR、VR互动体验项目,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自然之美;二是完善自动讲解服务,通过扫码听优质讲解;三是建成4D科普影院,有效提升科普趣味性;四是数字博物馆即将上线,让观众足不出户游览博物馆,纵观大美青海。

(三)深入挖掘高原特色,提升自然教育服务能力方面。博物馆充分发挥“宣传展示青海、探究高原奥秘、守护生态和谐”的窗口作用,三年来累计参观总人数超12万人次,其中124个团队来馆开展主题教育,沈跃跃等国家领导人,原国土资源部时任部长陆昊,连续三任青海省委书记、省长等71位省部级领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26国驻华使团、外交官等重要领导和团队接续参观。

三年来开展159余场科普活动。一是开展自然教育,尝试将馆内参观与户外体验相结合,科普效果显著。在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观鸟识花”自然教育,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认识大自然中的生灵。二是立足我馆档案和科普两大职能创新研学活动,将档案管理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设计古生物建档,实现寓教于乐。三是开展研学活动,目前研学活动覆盖2市3州15个县市,4200余名学生受益,其中玉树活动总行程为2300公里,最远到达青海南大门-囊谦,为中小学生传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厚植爱国爱家乡情怀。四是开展亲子活动、小小讲解员等活动,深受大众欢迎。五是线上科普宣传,如讲解团队自主研发的课程《高原上的食物链》通过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和由青海省教育厅、共青团青海省委等主办的“云享·云自然”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云课堂展播,受到省内小学生广泛关注。 

(四)采取多种形式,培养自然教育专业人才方面。多措并举,培养自然教育人才。一是加强与高校、研究所合作,先后引进五名专家志愿者服务于博物馆科普教育。二是通过向全社会招募志愿者服务于博物馆讲解、科普宣传等活动。三是实战练兵加强队伍建设。组织讲解员参加各类讲解赛事,近三年讲解员先后荣获21项省部级讲解大赛奖项,其中连续两年获自然资源部全国讲解大赛一等奖。博物馆自主开发多门自然课程,其中三门课程在省级自然课程设计大赛中分别获奖。

(五)借力各类平台,推动自然教育多方位宣传方面。一是微信平台助力科普。博物馆微信平台累计发布科普文章、科普视频等动态324 条,粉丝量达17986人,为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做出积极努力。二是媒体扩大宣传。线上线下、直播云游等活动日常推介,形成了立体多维科普宣传格局。开馆以来央视、新华网等媒体报道102次,线上参与活动人数近600万人,社会效益和影响力持续扩大,其中2020年4月22日当天央视新闻客户端开展了历时1小时20分“青海自然资源博物馆走透透”直播受广泛关注,2022年6月新华社在博物馆开展《十年扬帆再启航》大型主体直播活动,浏览量突破220万,同年9月参加上海广播电视台组织的探访三江源游馆直播活动浏览量突破270万,社会反响较大。

二、下一步工作

(一)争取科普经费支持。争取国家科技经费的支持,吸引和拉动社会资金投入。解决持续专项资金问题,将有效丰富科普资源数字化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科普转化,博物馆将更好地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文明宣传,发挥宣传窗口的作用。

(二)发展科普宣传人才队伍。博物馆现有21位在编职工分布在业务部、资料部、综合部三个部门,面临职责多、任务重、人员不足的现状,亟须发展壮大科普队伍。一是继续招募热爱自然资源科普工作的人员作为志愿者,参与讲解和科普活动。二是以专家团队作为技术支撑,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为科普宣传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三)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并重。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丰富本馆自然教育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研联合体,在青藏高原的隆升与演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及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开展协作研究项目。
              


               2023年8月23日

(联系人:王亮,联系电话:0971-6318620)                              

【打印正文】
分享到: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