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北邻甘肃,西接新疆,南连本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东连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东西长837公里,南北宽486公里,总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17%。州域主体柴达木盆地面积25.66万平方公里。全州平均海拔为2981.5米,最高点是昆仑山的布喀达坂峰,海拔7720米;最低点位于达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全州年平均气温为-5.6℃—5.2℃、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53.9—3526.1毫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气候。
行政区划
全州县级行政区划分二市、三县、三行委,即德令哈市、格尔木市、乌兰县、都兰县、天峻县、茫崖行委、大柴旦行委、冷湖行委。各地的行政区划代码分别为格尔木市632801、德令哈市632802、乌兰县632821、都兰县632822、天峻县632823、茫崖行委632824、大柴旦行委632825、冷湖行委632827。
全州有21个镇(德令哈市怀头他拉、尕海、柯鲁柯镇3个;格尔木市郭勒木德、唐古拉镇2个;都兰县察汗乌苏、香日德、夏日哈、宗加镇4个;乌兰县希里沟镇、柯柯镇、茶卡镇、铜普镇4个;天峻县新源、江河、木里镇3个;茫崖行委花土沟镇、茫崖镇2个;冷湖行委冷湖镇1个;大柴旦行委柴旦镇、锡铁山镇2个)、14个乡(德令哈市蓄集乡1个;格尔木市大格勒、乌图美仁乡2个;都兰县热水、沟里、香加、巴隆乡4个;天峻县苏里乡、阳康乡、织合玛乡、快尔玛乡、舟群乡、龙门乡、生格乡7个;)、8个办事处(德令哈市河东、河西、火车站办事处3个;格尔木市昆仑路、金峰路、河西、黄河路、西藏路办事处5个)和格尔木市东城区、西城区、察尔汗行政委员会;村级行政区划为306个村(牧)委会,其中154个村委会,152个牧委会。
人口区划
海西州现辖三县两市三个行政委员会,分别是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茫崖行政委员会。东部三县一市基本为农牧区,西部一市三行委为工矿区。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
海西属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州总人口56.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6.25万人,暂住人口19。92万人。有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3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7.8%,其中蒙古族、藏族是主体少数民族,人口分别是2.54万人和4.3万人,分别站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5.2%和42.6%。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乌兰县,德令哈市和都兰县,藏族主要分布在天峻县一带。州域大部分地区人迹罕至。
自然资源
【土地】 海西州地域辽阔,总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57万亩,占土地总面的0.13%;天然草场面积14358.52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0647.36万亩;林地总面积89.99万公顷,其中天然乔木林面积4.6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85.39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业用地6.67万公顷,交通用地302.72平方公里。全州共有暂难利用土地面积21.62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71.85%,主要为盐碱地、沼泽、沙地、裸土、裸岩石砾、风蚀残丘、风积流动沙丘、苇地、滩涂等。
【水】 海西地区水资源主体为内陆水系,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湖泊、冰川等。流域总面积31.83万平方公里,其中1.73万平方公里在新疆境内。全州有大河流160余条,其中长流性河流80余条,集水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40余条。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山区降水,年径流总量为118.28亿立方米。除天峻县和唐古拉山区部分河流水系外,绝大部分属内陆闭流水系。
海西地区地下水储量为61.41亿立方米/年。地下水的分布与地貌变化基本一致,由四周山地向区内中心地带过渡,与此相应,地下水埋深由四周山地向中心地带递减,由无压潜流变为承压自流水,水质自山地向中心地带由淡变咸。可开采的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孔隙水和承压自流水,大部分都储存在山前平原,年可开采利用量为17.02亿立方米。
据海西州水利资源成果统计,在海西地区的主要河流中,水能理论蕴藏量大于10000千瓦的河流有那棱郭勒河及其支流楚拉克阿干河,布哈河下游段及其上中游支游阳康河上下游段、希格尔曲、夏日格曲、夏日哈河、峻河上下游段,格尔木河及其支流雪水河、疏勒河上中下游段,香日德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乌兰乌苏河,巴音河、大哈勒腾河、鱼卡河、诺木洪河、察汗乌苏河、塔塔棱河、木里河上下游段,乌图美仁河、沙柳河和哈图河等23条,总计理论水能蕴藏量为131.39万千瓦,可开发水能约30万千瓦。
充分利用这些廉价而集中的水力资源,对于发展区内经济,节约矿物能源和生物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水利资源
海西地区水资源主体为内陆水系,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湖泊、冰川等。流域总面积31.83万平方公里,其中1.73万平方公里在新疆境内。全州有大河流160余条,其中长流性河流80余条,集水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40余条。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山区降水,年径流总量为118.28亿立方米。除天峻县和唐古拉山区部分河流水系外,绝大部分属内陆闭流水系。
海西地区地下水储量为61.41亿立方米/年。地下水的分布与地貌变化基本一致,由四周山地向区内中心地带过渡,与此相应,地下水埋深由四周山地向中心地带递减,由无压潜流变为承压自流水,水质自山地向中心地带由淡变咸。可开采的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孔隙水和承压自流水,大部分都储存在山前平原,年可开采利用量为17.02亿立方米。
据海西州水利资源成果统计,在海西地区的主要河流中,水能理论蕴藏量大于10000千瓦的河流有那棱郭勒河及其支流楚拉克阿干河,布哈河下游段及其上中游支游阳康河上下游段、希格尔曲、夏日格曲、夏日哈河、峻河上下游段,格尔木河及其支流雪水河、疏勒河上中下游段,香日德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乌兰乌苏河,巴音河、大哈勒腾河、鱼卡河、诺木洪河、察汗乌苏河、塔塔棱河、木里河上下游段,乌图美仁河、沙柳河和哈图河等23条,总计理论水能蕴藏量为131.39万千瓦,可开发水能约30万千瓦。
气候资源
海西州风能资源丰富,尚无一定规模的利用。全州年平均风速因受地形影响,加之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盆地内平均风速3~4米/秒,山地年平均风速4米/秒以上。全州6级以上大风平均为12~168天,其中沱沱河最多达249天;天峻、冷湖、茫崖、茶卡等地最多年为142~186天;3~5月大风日数有25~29天的最高记录。
太阳辐射强,日照日数多,光能丰富。只有小规模利用。全州年平均日照柴达木盆地在3000小时以上,盆地西部达3200小时以上,山地2900小时左右。日照时数最长是5月份,最短的是12月至次年1月,日照百分率除乌兰、香日德等少数地方因山体、树木遮挡减少外,其余地区均在70%以上,最高的冷湖达74%。山地日照百分率为66~69%。太阳总辐射量在628.9~672千卡/平方厘米。盆地日均2.52~2.72千卡/平方厘米,山地日均2.2~2.3千卡/平方厘米。
特色资源
【石油天然气】 石油较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中南部,累计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潜伏构造94个,探明油气田23个,其中油田16个,气田6个,油气田1个。石油资源量21.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5000亿立方米,油田累计加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43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已达到2500亿立方米。主要有尕斯库勒、花土沟、冷湖、尖顶山、跃进二号、油砂山、七个泉等油田。气田主要有涩北二号、马海、盐湖、骆驼山等,是国内四大天然气区之一。
【盐湖】 海西州境内盐湖资源丰富,共有大小不等的卤水湖、半干涸盐湖和干涸盐湖35个,总面积约3.18万平方公里,占柴达木盆地总面积的26.5%,是我国现代盐湖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第四纪盐湖矿产资源,素有“盐的世界”之称。这些矿产地的矿床多具有规模大、分布广、矿种多、类型全、品位富、易开发的特点,固、液矿产并存,具有极大的工业利用价值。地质部门已经详查、精查和勘探的盐湖有察尔汗盐湖、大浪滩盐湖、昆特依盐湖、马海盐湖、一里平锂矿、大柴旦盐湖、小柴旦盐湖、东台吉乃尔湖、西台吉乃尔湖、茶卡盐湖、柯柯盐湖11个盐湖。
旅游资源
“世界屋脊”的奇特风光和高原盆地的荒漠景观浑然一体,以西部风情、瀚海奇观和昆仑文化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长江源头千姿百态、银雕玉砌的冰峰塔林以及冰融而成的万里长江源头沱沱河;白雪皑皑的莽莽昆仑山以及山下喷涌而出状如蘑菇的纳赤清泉;闻名世界第二大盐湖-察尔汗盐湖的万丈盐桥;南八仙奇特的雅丹地貌;大柴旦的温泉、达肯奇观;德令哈的双湖珍禽、外星人遗址;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天峻的峻山通天径、仙洞千古迹;乌兰的盐池风光、塔牙神柏;都兰的古墓遗风、国际狩猎场等。雄浑神奇的高原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习俗和风土人情,引起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向往。
格尔木市
基本情况: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市区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市人口27万,城市人口占90%以上,平均年龄32岁左右,现有汉、藏、蒙古、回等2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0.2%。
格尔木1954年建政,全市现设3个工行委、4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由两省(青海、西藏)三方(青海、西藏、部队)六大系统(市属、西格办、部队、盐湖集团、铁路系统、石油系统)组成,地厅级单位5个,县团级单位近80个,是青藏高原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城市总体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现市区建成面积30.22平方公里。全市现有公共绿地57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3%。全市有各类中小学4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现有文化机构11个,电视台(站)7家,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8个,专业学术团体15个,科普团体5个,各类科技人员5000余人。近几年来,格尔木市先后获得了“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五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格尔木在城市区域功能和发展趋势上,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格尔木是一座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格尔木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配置在全国独一无二。在以市区为圆心,半径200公里的范围内,广泛分布着钾、钠、镁、锂、硼、锶、锑、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玉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有30多种位居全国前10位,其中钾、钠、镁、锂总储量占全国第一位。境内面积为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已探明钾盐总储量3.2亿吨,镁盐总储量31.6亿吨,钠盐总储量33.1亿吨,其潜在价值巨大。涩北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可达5000亿立方米,是我国四大天然气田之一。境内有宜农土地86.6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4130万亩。格尔木地区有大小河流20多条,水资源总量23.85亿立方米,具有发展水电业的巨大优势。有5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和200余种野生植物资源,其中20余种被列为国家级珍稀野生动植物。此外,格尔木风能、太阳能资源也十分丰富。
(二)格尔木是一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要塞和我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青(海)(西)藏、青(海)新(疆)、敦(煌)格(尔木)三条公路干线在此交汇;青藏铁路一期西宁至格尔木段年运输能力已达到1000万吨,年客流量达到200万人次;青藏铁路二期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在紧张施工,2006年将全线通车;格尔木机场已开通西宁、成都等地的航班,现在的格尔木,已初步形成包括公路、铁路、民航和管道运输等多种形式的十字立体交通网络。格尔木地处祖国西部的地理中心,是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西南边防的战略支撑点,是内地通向西藏的重要门户和大型“旱码头”,每年90%以上的进出西藏的物资需要从这里中转。格尔木素有“兵城”和“汽车城”之称,解放军四总部、兰州军区、武警和空军在这里的团级以上单位近30个,主要承担着西藏方面的公路运输、管道输油、通讯及通信线路维护三大任务,对于西藏和整个西南边防的物质保障供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三)格尔木是一座资源开发型的工业城市。格尔木是青海乃至祖国西部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在三个产业中的比例上升到60%以上,成为全市主导产业。百万吨炼油、百万吨钾肥和石油天然气三项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兴建,形成了格尔木市的工业框架和基础。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一批资源开发型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在我市建成投产,为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中信国安西台30万吨钾镁肥、1万吨碳酸锂和青海锂业3000吨碳酸锂、2.5万吨硫酸钾项目以及青海油田公司30万吨甲醇、50万吨合成氨配套90万吨尿素、20万吨醋酸、30万吨甲醇汽油、20万吨二甲醚等项目,黄河水电开发公司30万千瓦燃气电站和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中浩公司60万吨甲醇、乌图美仁铁矿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格尔木资源开发再上新的台阶。
(四)格尔木是一座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格尔木以“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昆仑文化”为轴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观赏青藏高原风光、野生动物活动和进行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的理想之地。格尔木昆仑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前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继开辟了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昆仑山道教寻祖、察尔汗盐湖观光、胡杨林自然风景、蒙古族草原风情、玉珠峰登山探险等十余条具有青藏高原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线路,相继建成了昆仑山口、玉虚峰、西王母瑶池、昆仑神泉、万丈盐桥、胡杨林、昆仑文化碑林等景点,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和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建设,旅游业正在逐步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格尔木是一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格尔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机遇,使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6.8亿元增加到56.7亿元,年均增长21.2%;工业增加值由7.4亿元增加到32.1亿元,年均增长25.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5.9亿元增加到14.9亿元,年均增长20.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9%。五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8亿元,超过“十五”预期目标5.8亿元,是“九五”的4.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979.97元和3394元,年均增长均达到10%。几年来,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经济社会取得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
(六)格尔木是一座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决定了格尔木在振兴青海中的特殊地位。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黄菊、曾庆红、曾培炎、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先后到格尔木视察工作,对格尔木的发展寄予厚望。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在格尔木视察时提出了“要把格尔木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一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设想。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奋斗,努力把格尔木建成西部现代交通枢纽、信息通信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资源加工转换中心、高原特色旅游中心,建成屹立于沙漠戈壁之中、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格尔木的后发优势进一步凸现,这里正以优越的地理区位,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良的投资环境,成为各方人士投资创业的热土,成为青海西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全市人民正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为把格尔木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格尔木这颗青藏高原上的明珠正在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德令哈市
德令哈历史悠久,区位突出。“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地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辅道驿站,青藏铁路、国道315线穿城而过,是南进西藏、北上甘肃、西通新疆、东接省会的交通枢纽。德令哈市建政于1988年,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和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辖三镇一乡三个街道办事处,共有蒙古、藏、回等19个民族,近11万人口,平均海拔2980米,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万亩,草场面积1475万亩,各类牲畜存栏24万头(只)。
德令哈特色鲜明,神奇富饶。德令哈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四园”之一的盐碱化工工业园,是盆地内生态绿洲农牧业的最大灌区之一,也是柴达木优质绒山羊的繁育基地。兰西拉光缆、“330”输变电线路、涩宁兰天然气管道横贯全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通讯、能源网络。境内有丰富的石灰石、石英石等矿产资源,有野牦牛、野驴、雪豹、麝、雪鸡、卤虫和沙棘、枸杞、锁阳等驰名中外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古柏蓊翳的柏树山、碧波粼粼的黑石山水库、神秘莫测的“外星人遗址”、闻名于世的紫金山天文台观测站、古老久远的怀头他拉岩画、一咸一淡的“情人湖”、红透高原的万亩枸杞林等特色旅游景点。
德令哈环境优良,开放文明。近年来,分别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省卫生城市”、“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境内丰富的矿产水电资源、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和美丽神奇的旅游景点,使其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和高原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条件。我们将以良好的信誉、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淳朴的民风,欢迎八方客商来德令哈投资兴业,并捧起洁白的哈达,举起醇香的青稞美酒,以优雅的安代和粗犷的锅庄笑迎天下朋友来柴达木“激情穿越”。
德令哈生机勃勃,发展迅速。近年来,德令哈市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全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按照省、州的定位和要求,以建设青海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工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盐碱化工、建材、中藏药三大产业,努力将德令哈市建成全省重要的碱业基地、全州重要的建材基地、生物制品加工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使德令哈的综合实力更加强大。
都兰县
一、基本概况。素有柴达木“绿洲”之称的青海省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1500前,都兰县是“唐蕃古道”青海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至今出土的丝绸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图案之精美、时间跨度之长均居甘肃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丝绸品之榜首,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
都兰县于1930 年建制,隶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全县总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36米,最低海拔2677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县域东临乌兰县茶卡镇,西接海西工业重镇格尔木市,北连海西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南邻青南牧区的玉树、果洛州。全县共辖四乡四镇109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察汗乌苏镇。全县总人口7.41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36万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19个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占12.53%、藏族占0.67%、其他少数民族占9.87%、汉族占56.8%。境内驻有2个省属农牧场。县域西部干旱少雨,日照充足,东部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4-5.1℃,年平均降水量37.9-180.5毫米,蒸发量1358-1765毫米,年日照时数2903.9-3252.5小时。
都兰是一块待开发宝地,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全地区共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县属16万余亩,盛产小麦、青稞、油菜。春小麦单产曾达1013.3公斤,创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高记录,1989年进入了全国粮食生产交售百强县行列,号称“柴达木粮仓”。境内生产的枸杞、紫皮大蒜以它独特的生长土壤、气候条件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名气,是都兰今后种植业发展的主要产品。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有可利用草原面积2331.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35%,主要牲畜有绵羊、山羊、牦牛、骆驼等。还栖息着岩羊、黄羊、盘羊、藏羚羊、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马鹿、狐狸、雪豹、熊、黄鸭、猞猁、石貂、沙狐、鹅喉羚、天鹅、黑颈鹤、雪鸡、石鸡等四十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级一、二类保护动物16种,青海省级一、二类保护动物24种。珍稀的林木品种主要有千年原始柴达木圆柏和野生的原始青甘杨及有“活化石”之称的荒漠原始梭梭林等。另外还有黄芪、大黄、羌活、雪莲、麻黄、锁阳、茵陈等各类中藏药材可供开发利用。1993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设立了都兰国际狩猎场,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墨西哥、西班牙、丹麦、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批国际狩猎者前来都兰狩猎探险,累计创汇140余万美元。
都兰又是青海省的十大资源县之一,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锰、铜、锂、锌、铅、硼、金、镁盐、钾盐、石墨、硅灰石等四十多个矿种,其中大型矿床有3处、中型矿床有4处、小型矿床有19处,铁、石墨、硅灰石等矿产储量居全省前列。
都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县境东起夏日哈,西至诺木洪200余公里线上,分布着近千余座古墓葬和古遗址。至目前从吐蕃墓葬出土的丝绸品130种,还出土了汉代中原地区制造的漆器、金银器和古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彩色玻璃珠和铜香水瓶等,这些文物见证了都兰的历史和都兰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吐蕃墓群、吐谷浑遗址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人文景观相映成趣。鲁丝沟唐摩崖石刻气势恢弘,自然形成的岩石人物栩栩如生。科肖图景区夏日冰瀑与怪石相依并济,景象为世人惊叹。著名的香日德班禅行辕隐落于绿洲丛林之中,香火缭绕。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清澈见底,裸鲤群游。世界罕见的贝壳梁、海虾山印证了亿万年前大海和柴达木盆地的变迁。
都兰交通便利,109国道横贯全境,乡村道路与109国道相互贯通。邮电通讯更为便利,兰西拉光揽线与109国道平行而行,移动通讯覆盖全区。龙羊峡至都兰110、330千伏输变电线路通电运营,电力供应得到保证。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时期,都兰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开拓进取,振兴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好成绩,使全县经济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之路。目前,以矿产采选冶炼、农畜产品加工、建工建材、电力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生产的工业产品主要有黄金、铜精粉、铁精粉、铅锌精粉、石墨精粉、肉食系列产品、钾肥等。
乌兰县
乌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隶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总面积129.77万公顷,总人口3.8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藏、撒拉、土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县共辖希里沟、茶卡、柯柯和铜普四镇,有38个村(牧)民委员会,县政府所在地希里沟镇,海拔2960米。境内地形呈山间盆地状,地势平坦,植被良好,适宜发展工农牧业。青新公路、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穿越境内。具有立体邮电通讯网络和电力优势。矿产、森林、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得天独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乌兰县属干燥的内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4.1℃,极端最高气温29.2℃,最低气温-26.6℃;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年降水量203毫米,年蒸发量1542毫米,平均风速2.4米/秒,无霜期119天。
境内有闻名于世的茶卡、柯柯两大盐湖,已探明储量的主要矿种有湖盐、池盐、铁矿、锰矿、芒硝、钾长石等矿种33种;全县地表水总量2.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为1.9亿立方米。全县共有耕地面积4401公顷,林地面积119042.57公顷,土地肥沃,气候凉爽,农作物生长良好。现有可利用草原面积47.45万公顷,适于发展畜牧业,主要畜种有绵羊、山羊、马、牦牛和骆驼等。盛产的半细羊毛和山羊绒是加工各类毛制品的优质原料,深受海内外广大客房的好评。改革开放以来,乌兰县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蒸蒸日上,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成为柴达木盆地的一朵奇葩。
天峻县
天峻,地域辽阔,草原广袤,地上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有煤、硫磺、石灰石、石棉、云母、石膏、冰洲石、芒硝、岩盐、高岭土、铅锌、铜、黄铁、金等。除煤、铅锌规模开采外,其他尚未开采利用;野生动物有百余种,具有各种经济价值及药用价值的22科、37种。主要珍稀动物有牦牛、鹿、麝、雪鸡、猞猁、雪豹、野驴、岩羊、黄羊、羚羊、熊、盘羊等;境内可入药的野生植物有193种,常用的有80余种,资源大部分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
天峻,高亢的地势,巍峨的群峰;牧草连天涯、浓绿胜似酒,众鸟喧蓝天,肥鱼跳碧波;绿茵的草地,清新的空气,社会稳定,造就了和谐的环境,是一块理想的旅游和投资的场所。
天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南麓,青海湖西北侧,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是海西州主要的牧业县之一。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6°49′42″—99°41′48″之间,北纬36°53′—48°39′12″之间,全县总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5%,其中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2355.73万亩,占总面积的61.05%;退化黑土滩和风沙地143.65万亩,占总面积的3.73%;冰川和水域78.34万亩,占总面积的2.03%。全县最高海拔5826.8米,最低海拔2850米,相对高差近3000米,县城新源镇海拔3410米。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农作物不宜成熟,畜牧业是全县的主导产业。
青藏铁路和国道315横穿县境南部,铁路在县境内全长95公里,设有江河、天棚、天竣、南山、二郎洞五个火车站,国道315在境内全长7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县下辖3镇7乡,62个牧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为18866人,其中,藏族人口占85%。
大柴旦行委
大柴旦,蒙古语称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北缘。东部自科克希里山脉的羊肠子沟山顶与德令哈市相连;南部自达布逊湖北堤至西台吉乃尔湖与格尔木市接壤;东南部自埃姆尼克山西段至达布逊湖北堤与都兰县相接;西部自当金山口经赛什腾山中部,西台吉乃尔湖西岸与冷湖镇分界;北部自当金山口经党河南山西段与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地理坐标:东经93°10′~96°22′;北纬37°35′~39°12′之间,全区总面积为2.1万平方公里。315、215国道横贯全境,是西去新疆、南进西藏、北上甘肃,东达西宁的柴达木盆地的“北大门”。区内高山遍布,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海拔在3700—4800米之间,行委驻地柴旦镇海拔3173米。主要河流有鱼卡河、塔塔梭河等河流,有伊克柴达木湖、巴嘎柴达木湖和德宗马海湖及西台吉乃尔湖等湖泊。区内终年干旱少雨,多风寒冷,属高原内陆沙漠型气候。年均气温为1.4℃。降水量为83.5毫米,无霜期为108天。行委下辖两个镇(柴旦镇、锡铁山镇),三个居委会,两个村委会,全区总人口1051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
这里河流密布、高山横亘、湖泊星罗、山峻水净、风光独特,雪山皑皑终年不化、温泉汩汩炙手可热,雅丹地貌古怪神奇,绿草萋萋牛羊成群。境内矿产资源富集,已探明的有铅、锌、金、锂、钠、钾、镁、硫、硼、石灰矿、天然气、煤炭等多种资源,储藏量居全省前列,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57560亿元,是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物华天宝书壮志,开拓进取成新业。跨入21世纪的门槛,工行委按照“抓机遇开发优势资源,创特色拓展区位优势,夯基础完善城镇建设,美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求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的指导思想,以资源开发为龙头,城镇建设为载体,招商引资为动力,协调发展为目标,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资源开发规范合理,非公有制经济茁壮成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十五”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6948万元,比“九五”增长63.47%,到2005年达到60272万元,人均GDP达58517 元(约7076美元)。累计完成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54382万元,比“九五”增长131.88%,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245万元,比“九五”增长140.04%。
冷湖行委
冷湖地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阿尔金山南麓。西接茫崖行政区、北连甘肃省阿克塞自治县;东、南与大柴旦行政区为邻,西北与新疆若羌县接壤,为青海省的西北大门。距省会西宁市1000多公里,距州府德令哈市550公里。总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全区户籍人口2.4万人,实际常住人口3000余人。冷湖地区为纯工矿区,无农牧业。
冷湖全境地形东、北面较高,西面较低,地表多为砂碛地和盐碛地,许多地方因风蚀而形成各种奇形怪状的风蚀沙林和沙包(雅丹地貌),全区平均海拔2800米,年最低气温零下34.3℃,最高气温34.2℃,年平均气温1.4℃。
冷湖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3种,全区现有资源储量潜在价值为44814.7亿元。其中钾资源探明储量为22416.3亿吨,占全省储量的32.4%;锂盐已探明储量179.94万吨,占全省储量的11.67%;芒硝储量为12.98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4.5%;镁盐探明储量为10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7.3%;湖盐储量为1289.9亿吨,占全省储量的39.4%;硼矿储量为91.6万吨。此外,石油、金、铜、煤、云母等也有一定的储藏,这些矿产资源为冷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冷湖行委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区”战略,突出资源开发和工业项目建设,“十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上了一个大台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以盐湖化工产业为主的特色经济框架初步形成,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城镇面貌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7642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6900万元,年均增长23.4%,5年累计完成77800万元,是“九五”时期的3.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61美元(按5000人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163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5100万元,年均增长55.8%,5年累计完成36000万元,是“九五”时期的13.9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27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200万元,年均增长34.8%,5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2770万元,是“九五”时期的2.7倍;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089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1600万元,年均增长27.7%,5年累计完成57900万元,是“九五”时期的3.7倍;主要工业产品氯化钾由2000年的6.3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2万吨,年均增长38%,5年累计完成84.2万吨,是“九五”时期的5.15倍。“十五”时期,是冷湖行委在青海油田战略重点东迁西移后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