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
海北藏族自治州(驻西海镇)辖4个县:门源回族自治县(驻浩门镇)共有4个镇,8个乡,109个村(牧、居)民委员会,各乡镇是浩门镇、东川镇、泉口镇、青石嘴镇、仙米乡、珠固乡、北山乡、阴田乡、麻莲乡、西滩乡、苏吉滩乡、皇城蒙古族乡;祁连县(驻八宝镇)共有3个镇、4个乡、45个村(牧、居)民委员会,各乡镇是八宝镇、峨堡镇、默勒镇、阿柔乡、扎麻什乡、野牛河乡、央隆乡;海晏县(驻三角城镇)共有2个镇、4个乡、29个村(牧、居)民委员会,各乡镇是三角城镇、西海镇、金滩乡、青海湖乡、哈勒景蒙古乡、甘子河乡;刚察县(驻沙柳河镇)共有2个镇、3个乡、31个村(牧、居)民委员会,各乡镇是沙柳河镇;哈尔盖镇、伊克乌兰乡、吉尔孟乡、泉吉乡。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介于北纬36°44′00″~39°05′18″、东经98°5′00″~102°41′03″之间。东南与大通、互助、湟中、湟源县接壤;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毗连;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隔青海湖相望;北与甘肃省的天祝、山丹、民乐、肃南县为邻。全州东西长413.45公里,南北宽261.41公里。土地总面积34068.44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71%。
【地貌】 海北州地处祁连山中部地带,祁连山系的走廊南山(往东南向延伸称冷龙岭)、托勒山、托勒南山、大通山(往东南向延伸称达坂山)等由西北走向东南,峰峦起伏,巍峨绵延。上述山脉构成海北高原明显的骨架,境内山峰海拔都在4000米左右,最高点位于托勒南山五个山东沟脑主峰,海拔5287米,最低点位于祁连黑河下游大子龙沟口南500米处,海拔2180米,相对高差3100米。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温度和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表现出有规律地带性变化。海拔超过3000米的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85%以上。从地貌成因看,有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和冰川地貌。从地貌形态看,有川谷、盆地、丘陵、低山、中山和高山。全州分为三个地貌区:祁连山高原区、青海湖北部湖盆区和浩门河河谷区。
【气候】 海北州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寒冷期长,温凉期短,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多夜雨和大风。年平均气温 —0.3℃~—0.7℃,最高气温27℃,最低气温—39℃。年平均降雨量500毫升。年日照时数2440~3140小时。年辐射热量每平方厘米131~177千卡。无绝对无霜期。
【主要山脉】 祁连山系地处中国地势第三台阶,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原西缘,而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祁连山区的腹地,地貌复杂多样,祁连山系的走廊南山(往东南向延伸至冷龙岭)、托勒山、托勒南山、大通山(往东南延伸到达坂山)等由西北走向东南,构成海北地貌的主要骨架,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山峰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
【主要河流】 海北州境内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冰川广布,终年积雪,现代流水作用较强烈,地表径流资源丰富,流量大于0.5秒立方米的河流有61条,其中外流水系河流24条,祁连山内陆水系河流有25条,青海湖内陆水系河流12条。全州总集水面积冰川面积29764.56平方公里,约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87%。
【湖泊】 青海湖位于海北州境西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面海拔3196米,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62公里,最大湖深31.4米,面积4282平方公里,容积739亿立方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4%。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哈尔盖河4条大河为湖水重要补给来源,其次是湖底的泉水。青海湖蒸发量大,超过收入量。
【主要冰川】 海北州境内冰川面积达371.71平方公里,冰川储量130.44亿立方米。冰川是河水和农牧业生产用水主要补给来源。祁连山冰川是青海省主要冰川,在托勒山、走廊南山、托勒南山、冷龙岭等主要山体上都有分布。据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资料,祁连山系共有冰川面积1334.7平方公里,冰川储量615.49亿立方米,州境内冰川面积占整个祁连山系冰川面积27%,冰川储量占21.20%。由于冰川影响,对高山水分的调节,河流的补给及气候、气温、地温、冻土都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口民族
海北州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2008年底,全州总人口有278486人。有26个民族,其中总人口在8000人以上的民族有:汉族99337人,占总人口的35.7%;藏族67766人,占总人口的24.3%;回族86827人,占总人口的31.18%;蒙古族14489,占总人口的5.2%;土族8351人,占总人口的3%;其他民族有撒拉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壮族、朝鲜族、满族、瑶族、土家族、哈萨克族、畲族、高山族、东川族、纳西族、仫佬族、羌族、锡伯族、保安族、裕固族、鄂伦春族,合计1716人,占总人口的0.62%。全州总人口中,藏族分布最广。2008年底,藏族在刚察县有28568人,占全州藏族人口的42%;门源县有16117人,占全州藏族人口的24%;祁连县14300人,占全州藏族人口的21%;海晏县有8881人,占全州藏族人口的13%。回族主要分布在门源县和祁连县,门源县有67810人,占全州回族人口的78%;祁连县16844人,占全州回族人口的19%;刚察县有1025人,占全州回族人口的1%;海晏县有1148人,占全州回族人口的1%。蒙古族主要分布在祁连县、海晏县、门源县。其中,祁连县有4968人,占全州蒙古族人口的34%;海晏县有5334人,占全州蒙古族人口的37%;门源县有2994人,占全州蒙古族人口的21%;刚察县有1193人,占全州蒙古族人口的8%。土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门源县,人口为6087人,占全州土族人口的73%;祁连县有1103人,占全州土族人口的13%;海晏县有762人,占全州土族人口的9%,刚察县有399人,占全州土族人口的5%。撒拉族人口的86%分布在祁连,其他民族人口为616人。
草场资源
【草场资源】 海北州天然草场面积3981.56万亩,占全州土地面积的77.9%,其中,实际控制面积3892.13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3432.47万亩。草场计五大类(高寒干草原草场、山地干草原草场、草原荒漠草场、高寒草甸草场、附带草场),8个亚类、18个草场组、74个草场型。高寒草甸草场类是全州草场的精华,面积3026.53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76.01%。平均每亩产鲜草143.05公斤,每10.21亩可养1只羊。海北州天然草场牧草品种有59科、200属,451种。优等牧草品种有22种,占总数的11.46%;良等牧草品种50种,占26.02%;中等牧草品种50种,占26.02%;低等牧草品种39种,占20.31%;劣等牧草品种31种占16.15%。优良牧草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67.89%,而质量低劣的四、五等草场总和只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13.8%。在一等草场中,祁连县面积最大,占全州一等草场面积的59.6%,其次是门源、刚察两县,分别为29.1%、11.3%。
【动植物资源】 自治州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深山峡谷和林海栖息的珍禽异兽有:鹿、麝、豹、熊、猞猁、野牛、野驴、旱獭、岩羊、雪鸡、天鹅等30余种。驰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每年春末有数万只候鸟上岛繁衍生息、传宗接代,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中药资源丰富,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已被采集利用的有:鹿茸、大黄、冬青、秦艽、白芍、枸杞子、冬虫夏草、雪莲、手掌参、柴胡、黄芪、党参、羌活、麻黄、沙棘等300余种。
土地资源
海北州土地总面积5110.27万亩。境内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别多样。按土地适宜性分布为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宜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宜农土地类共72.79万亩。其中80%集中在门源县地区,其次是青海湖北岸湖滨地区和祁连县黑河河谷地区。宜农宜林宜牧土地类共122.03万亩。主要分布在门源、祁连县海拔较低滩地和山地缓坡地带。宜农宜牧土地类共95.51万亩。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北岸海晏县和刚察县。宜林宜牧土地类共322.77万亩。主要分布在祁连县中部和门源县东部较平缓山地阴坡。温度适中,土层较厚,土壤潮湿,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宜林土地类面积约为61.39万亩。主要分布在门源和祁连县森林与草甸、草原过渡地带,海拔较高,气候较寒冷,生态环境条件差,生产潜力较低,但乔木林具有极为重要生态功能,同时提供薪柴燃料和饲草,是高原地区重要资源。宜牧土地共3084.57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晏、刚察、祁连、门源县的广大牧业区,是海北州面积最大的土地资源。宜牧土地产草量高,载蓄量大,牧草营养丰富,草质好,适口性强,各类牲畜均喜采食,草场耐牧性强,是各类牲畜最好的放牧草场,是海北州的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
矿产资源
自治州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品种多、储量较大。已探明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黄金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性矿产品种达30种。主要矿产品种有:黑色金属铁、锰、铬,有色金属铜、铅、锌,贵重金属金、银、铂,非金属矿产主要是煤。煤炭、石棉、沙金是自治州矿产,资源开发的优势品种,具有产地多、储量大、质量好、易开采的特点。已探明煤炭储量为26亿吨,石棉2000万吨,沙金4830.80公斤。
水力资源
海北州海拔最大高差3000米,水流湍急,自然落差大,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外流水系和内陆水系水电理论蕴藏约148.38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水电装机容量近73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49.20%。
旅游资源
自治州境内共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名胜古迹10处。有神秘的“原子城”,驰名中外的青海湖及鸟岛,美丽的金银滩草原,西汉时期的西海郡遗址,雄奇巍峨的祁连山和风景秀丽的门源仙米风光,有古朴多彩的民族风情及其他诸多的名刹古寺。森林、草原、峡谷构成了海北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观。
森林资源
全州主要以祁连山高山针叶林为主。森林资源少,地理分布不均。森林面积(含灌木林)513.2万亩,占土地面积的1/10。全州有林地占7%。森林主要分布在祁连县黑河和门源县大通河中下游峡谷地区。全州森林蓄积量330.46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263.13万立方米,占森林总蓄积量的79.62%,疏林地62.24万立方米,占19.43%;散生地3.08万立方米,占0.93%。
水力资源
海北州海拔最大高差3000米,水流湍急,自然落差大,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外流水系和内陆水系水电理论蕴藏约148.38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水电装机容量近73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49.20%。
电力工业
从1955年开始,由门源县公私合营榨油厂购进一台柴油发电机,这是海北州电力工业的起点。1956年,海北州第一次发电4.48万度。1958-1969年,门源、海晏、刚察和祁连县相继建成小水电站或小火电厂供县城照明,电力工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电力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02年,全州已经建成祁连天桥山、东方红、牛板筋和门源雪龙滩二级电站、寺沟电站、东旭电站等水电站,地盘子电站、仙河电站、多龙滩电站、地久电站、玉龙滩电站已经开工建设,水电已经成为我州的又一个产业支柱,大通河和黑河流域水电走廊已具雏形。国营二二一厂退役后,自治州对原自备热电厂进行了技术改造,目前已经成为我州主力热电厂。2000年以来,自治州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关停了门源浩门电厂和祁连山铜矿电厂。2004年,全州发电量达4.2亿度。
民族传统工业
煤炭工业 自治州境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青海省的主要产煤区。截止目前初步探明煤炭储量84259.8万吨,占全省储量的18.8%,位居全省第二位。新中国成立前,自治州仅有少数几户小煤窑。1954年,门源县筹建国营铁迈煤矿,年产原煤1.07万吨。1958年,青海省工业厅在祁连多隆公社兴建多隆煤矿,在祁连县海建青羊沟煤矿,在刚察县扩建江仓煤矿,当年全州共产煤10.25万吨,使海北地区的煤炭工金得到了第一次发展。改革开放后,煤炭产业成为海北州的支柱产业,原煤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截止2000年底,全州共有136处矿井,生产能力逾百万吨。但从总体上来看,煤炭企业存在着生产规模小,安全生产条件差、经济效益低事者多问题。2001年以来,自治州开展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经过各级政府的近两年的努力工作,共关闭小煤矿103处,停产整顿保留矿井33处,为做大做强我州煤炭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海北州煤炭开发总公司成功地收购了原热水煤矿,并和祁连县煤炭公司、默勒乡镇企业经营公司、多隆乡镇企业经营公司合资成立了青海省祁连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祁连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共生产原煤11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利税1381.7万元。热水煤矿这个长期亏损的企业一举扭亏为盈,盈利260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自治州已初步形成了以热水矿区为核心,以默勒、外里哈达、宁缠为重点的煤炭生产开发基地。
特色工业
有色工业 1958年,中央冶金工业部在门源县红沟兴建祁连山有色金属公司(后改称祁连山铜矿),1959年,生产铜矿石折合纯铜1966.12吨,冰铜5945.53吨,精铜24.89吨。改革开放以后,先后建起了祁连铅锌选矿厂、门源银灿铜矿厂,阴凹槽铜矿、托勒铜选矿厂、海北铝厂等一批有色选矿和冶金企业,有色工业逐步发展壮大。2004年,生产铝锭14643吨,铜精矿含铜量4641吨,铅精矿含铅量3423吨,锌精矿含量2962吨,碳化硅16293吨,有色工业已成为海北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医药工业 1976年,筹建海北州制药厂,次年建成投产。建厂以来,创出了安宫牛黄丸、青海鹰香膏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并出口到东南亚市场。1990年后,因市场销售疲软,州制药厂生产大幅度下降,为扭转局面开发了高新技术产品“冬夏泉”,并打人日本市场,逐步扭转了企业亏损增大的局面。国家有关医药生产企业的产业政策出台后,该企业面临着停产关闭的风险。为此我州决定依靠大的医药企业,做大我州中藏药产业。经过多方寻找合作伙伴,2001年与青海制药集团合作成立了青海宝鉴堂国药有限公司,建立了自治州第一个在州外的企业,盘活了原有的无形资产,并在西宁生物园区上马了GMP生产线,目前,GMP生产线主体厂房已经建成,设备正在安装调,即可建成投产。
工业企业
建材工业 1949年至1955年,海北州几乎没有建材工业。1956年,海北州石灰厂建成投产,当年生产石灰379吨。1957年以后,随着大办工业和“大跃进”形势,全州各地兴办砖瓦、石灰、土水泥等建材企业21,”1960年,祁连石棉矿建矿。1965年,海晏县海湖砂厂建成。1961-1963年,对全州的建材」_业进行调整和整顿,对1958年以来盲目上马、没有效益的建材工业,实行大量的精减、下放、关闭,解决经济失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海北州以石棉工业为主导的建材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2年,石棉绒生产能力达2万吨,生产石棉绒1.6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