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东部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夏河县接壤;南部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毗邻;西部与本省海南州同德县、贵南县及果洛州玛沁县相接;北部与海东地区的化隆县、循化县及海南州贵德县为邻。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2月22日,辖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有28个乡和7个镇。全州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63%。总人口21.82万人,有藏、蒙古、汉、回、土、撒拉、保安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35%,藏族占总人口的65.2 %。州府所在地隆务镇距省会西宁市181公里。
自治州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泽库、河南两县属于青南牧区,是国家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海拔在3500米以上,是自治州发展草地畜牧业的主要基地;北部为尖扎、同仁两县,海拔在1960-4118米之间,特别是黄河滨地和隆务河谷地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疏松肥沃,有着发展种植业的良好条件。
自治州自然资源丰富。全州可利用草原面积2271.34万亩,耕地面积20.81万亩。主要畜种有牦牛、欧拉羊、河曲马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马铃薯、青稞、蚕豆等;主要果品有同仁黄果、杏、梨等。自治州水电资源富集,有形成流域开发带的良好条件。境内有大小河流60余条,黄河流经自治州南北边缘,北段长96公里,理论水能蕴藏量241.2万千瓦,已建和在建大中型电站3座(李家峡电站已建成、直岗拉卡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康扬电站正在建设) ;南段长161公里,可开发水能112.8万千瓦。纵贯南北的隆务河全长144公里,理论水电蕴藏量22.05万千瓦,可建15座梯级小型水电站(已建成8座、在建4座)。自治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有金、银、铜、铅、锌、锑、砷等25种。野生动物主要有藏羚羊、白唇鹿、麝、水獭、雪鸡、石羊等,野生药用植物主要有冬虫夏草、大黄、雪莲、马勃等。蒙藏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药品帕朱胶囊、三十一味松石丸等在省内外享有盛名。自治州是青海省重点旅游胜地之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主要有尖扎县坎布拉国家级森林暨地质公园、李家峡电站大坝和库区风光、同仁历史文化名城、热贡艺术、藏乡“六月会”、藏传佛教寺院隆务寺、郭么日佛塔、南宗尼姑寺、麦秀原始森林风光、泽库和日石经墙、河南圣湖仙女洞及青南草原风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使全州政治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2004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9.66亿元,比2000年增长38.1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071元,比2000年增加2779元。农牧区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农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牧区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2004年全州农业增加值达到5.87亿元,比2000年增长40.76%。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初步建成了以水电为龙头,矿产、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为支柱的地方特色工业体系。全州工业增加值达到9.07亿元,比2000年增长23.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73亿元,比2000年增长2.54倍。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9.42元,比2000年增加406.4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47.75元,比2000年增加1872.75元。
“十一五”期间是黄南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依托两个区域、培育五大产业、实现两大突破、抓好三件大事”的发展思路,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好势头。
黄南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加快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我们有信心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黄南建设成为一个团结、民主、文明、富裕、繁荣的自治州!
尖扎县概况
政区位置:尖扎县位于青海东南部,东北绝大部分以黄河为界,与化隆县相望,东南与循化县接壤,西与贵德县相连,南与同仁县毗邻,县城距省会西宁市127公里,距州府隆务镇70公里。
政区沿革:东晋为羌人活动地区,晋代、南北朝、隋至唐初,属吐谷浑政权辖地,663年吐蕃征服吐谷浑,归属吐蕃。元代,属贵德州。明代,属贵德所管辖。清代,属贵德厅。1913年,改贵德厅为贵德县,尖扎地区一直由贵德县管辖。1953年6月2日正式成立尖扎县。1953年12月归属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领导。
政区划分:全县辖3镇6乡,79个行政村,176个社。
政区人口面积:全县总人口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7万人,少数民族有藏、回、撒拉、土等8个民族,共4.27万人。县境南北长约87公里,东西宽约48公里,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
政区自然特征: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峦迭起,地势高峻,沟脊相间,地貌复杂多样,最低海拔1960米,最高海拔4614米,相对高差为2654米,河谷、低山丘陵和中高山地地域的垂直差异明显。境内山脉属西倾山余脉,西南到西北有折戈里山、戈尕山、色尖山、申宝山、扎马山等,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县境内有9条沟河。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为青藏高原特殊型气候区,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7.8℃,年日照时数443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50-400毫米,无霜期186天。
政区资源特点:尖扎县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旅游资源。水电资源得天独厚,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纵贯南北,在尖扎县境内流程长达96公里,黄河、隆务河水流急、落差大,可建一大、二中、二小五座电站。国家重点工程-李家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的第二个梯级水利枢纽工程,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年发电量59亿千瓦时;我省最大的水电引资项目-直岗拉卡电站已开工建设,该电站总投资12.8亿元,总装机容量19万千瓦时,年发电量7.62亿千瓦时;此外尚有黄河上游总装机28.4万千瓦、总投资为24亿元、年发电量为23亿千瓦时的康杨中型水电站,位于隆务河段的"三道班"小型水电站总投资为1.08亿元,总装机容量10.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5.6万千瓦时。泽唐小型水电站总投资为4572万元,总装机容量6000千瓦时,年发电量3.2万千瓦时。尖扎县有野生动物数十种,珍贵皮毛兽有旱獭、狐、猞猁、扫雪、水獭,药用禽兽有雪鸡、麝、鼯鼠,可肉食的有岩羊、环颈雉、斑鸠、岩鸽,还有珍稀动物苏门羚、兰马鸡、雪豹等;植物资源有野生经济植物120余种;矿产资源有铁、铜、铅、金、云母、煤、石灰石等矿点10余处,已查明的莹石氟化钙达90%以上,是冶炼高级钢材必用添料,方解石矿储量大,并共生冰州石。
政情概况: 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4146.2万元(现价),较上年增长26.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77.22元。
人文自然景观:坎布拉风景旅游区距省会西宁市131公里,距西宁飞机场110公里,与县城所在地马克唐镇相距45公里,景区内有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丹霞”景色,古松、奇峰、方山、洞穴、清泉、小溪和谐有效,美景如画。尖扎县总耕地面积为79198亩,其中水浇地29716亩,浅山地36202亩。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牧业由脆弱型向稳定型转变,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 8.92 万亩,总产量达到 1446 万公斤,油料播种面积 1.44 万亩,总产量达到104万公斤。"百里万亩"果品生产基地、"百里千亩"白色蔬菜走廊已初步形成。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数达21万头(只),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加让要其水库、集雨利用、草原"四配套"、"531"等一批骨干工程得到实施,农牧民生活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宗教寺院:德欠寺离县城16公里,创建于天启6年,经堂佛殿装饰华丽,金壁辉煌,僧人曾多达500多人。南宗寺位于坎布拉景区内。阿琼南宗寺、南宗尼姑寺、南宗扎寺(色扎寺)三寺统称南宗寺,是青海唯一的一处僧、密、尼并存的宗教法地,名山佳水,佛寺僧舍,相缀成画。
自然景观:尖扎境内马山草场广袤,尖藏鼻梁山古杉参天,红砾山岩构成“丹霞”景观,奇峰异石,如柱、如塔、似龟、像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鬼斧神功,奇景天成。山上,云雾缭绕,霞光穿云透雾;山下,三座古刹,晨钟暮鼓,与山峦叠翠,相映成趣。置身其中“不欲成仙亦为仙”。
市政建设:尖扎县县城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约1万人。1998年前,沿街主要建筑物大部分为土木结构平房,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很低,城镇建设投资和规模远远落后与省内其它兄弟县。1998年起县委、县政府把城镇建设作为繁荣经济、增加就业、全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高度重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实现了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先后完成了人民街、黄河路、申宝路等主要街道铺面改造工程和县政府、广电局、公安局等一批重点住宅楼工程,实施了新建文化广场、县城道路、小广场和添置高杆灯、路灯等项目。四年内共完成城镇建设项目80余项,新建面积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达1.2亿元,是1993-1998年期间的5倍。县城投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县城基本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净化。2000年,全省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在尖扎召开,2001年,在全省第五次精神文明建设会议上,荣获"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县"称号。
旅游资源:尖扎县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以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丹霞”景色而著称,古松、奇峰、方山、洞穴、清泉、小溪,景美如画,公园内有南宗寺、尼姑寺、南宗扎寺三大寺院,是青海省唯一的一处僧、密、尼并存的宗教法地,名山佳水,佛寺僧舍,相缀成画,与李家峡库区风光相辉相映。投资9600万元的森林公园专用公路已建成,投资1170万元的森林公园景点及道路工程已启动实施,为坎布拉森林公园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其成为青海省的旅游热点。另外还有德多寺、古雷寺等历史悠久的宗教寺院。
同仁县概况
政区位置: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西连贵德县南接泽库县北与循化、尖扎县接壤,距省会西宁市181公里。
政区沿革:同仁在历史上是游牧地区。据文字记载,早在后汉时代,这里已是刀箭之战,兵连祸起。在汉朝时期,同仁北部成为汉朝屯田之地。至唐中宗时,这里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赐于吐蕃。宋代是角罗蕃政权的势力范围。元明两代,始以县境保安为触角,有中央屯军的伸入,形成以隆务寺为中心青海最大的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统治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1952年设置同仁县。
政区划分:县辖2镇、10乡、其中牧业乡3个、农业乡7个、75个村(委)会。
政区人口面积:全县总人口为7.82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4万人,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
政区自然特征: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隆务河纵贯全境南北,形成东西部山区和中部河谷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相间,地貌复杂多样。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海拔2160米,相对高差2607米。年平均气温5.2℃,年均降水量425.7毫米,无霜期约61-150天,年均日照2413.1-2634.9小时,属冷温干旱气候区,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政区资源特点:水电资源得天独厚,有大小河流11条,其中隆务河纵贯南北,属黄河一级支流,沿隆务河已建成梯级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1.36万千瓦,并与西宁大电网联网,1988年跨入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行列。矿产资源分布广,品位高,金、银、铜、锌、铅、石英石等均有很高的开采价值。野生动植物千姿百态,珍稀动物有鹿、香獐、羚羊、石羊、黄羊、熊,雪莲、冬虫草、大黄、黄芪、弥花党参、秦艽等名贵药材久负盛名。
政情概况:200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575.07万元(现价),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1577.16元。
地方特产:同仁隆务河谷地区独产的黄果梨是生津止咳,清痰化瘀的稀有珍果,由此被誉为我国的“黄果之乡”。同仁野生的植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其中雪莲、冬虫夏草、秦艽、大黄、黄芪等名贵药材久负盛名。同仁地区也盛产牛羊肉、皮张、绒毛、牛绒服装等而闻名。
人文自然景观:同仁县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 是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 是青海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隆务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藏乡民间“六月会”和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
泽库县概况
泽库县地处昆仑山系西倾山北麓,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南部,东与甘肃省夏河县毗邻,南、西、北分别与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同德县、贵南县相连,东北与同仁县接壤。县府所在地泽曲镇离州府隆务镇97公里,距省会西宁约285公里。全县辖7乡1镇1场(国营牧场),总面积998.78万亩(6658.06平方公里),占黄南州面积的37.18%,占青海省面积的0.91%,其中草场可利用面积为928.28万亩,泽库县是青南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牧场地域辽阔,水草丰美,气候适宜,畜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全县存栏各类牲畜79.22万头(只、匹),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1.47%、45.11%和33.95%,年产羊毛195.9吨,肉类总产量11511.77吨,奶总产量8025.58吨,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发展畜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全县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珍贵禽兽有苏门羚、旱獭、水獭、猞猁、麝、雪鸡、兀鹫、秃鹫、金雕等。野生植物约200余种,主要有冬虫夏草、佛手参、雪莲、大黄、贝母、秦艽、菌陈、远志、马勃、蕨麻、蘑菇等,特别是冬虫夏草、佛手参、蕨麻、蘑菇等植物由于质量上乘,品质优异而颇受省内外市场的青睐和欢迎。截止2002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6亿元(2000不变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45.14元,实现牧区经济总收入9125.01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8.16元。
泽库县有着十分丰富的矿产和旅游资源。现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金、铜、锑、铅及花岗岩、石灰石等20余种,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开发利用价值高。泽库县地处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带,境内群山连绵,逶迤起伏,沟谷相间,滩地开阔,地貌复杂多样,泽曲、巴曲、麦秀河贯穿县域,是夏季生态旅游的好去处。这里有着遐迩闻名的中华石刻奇观—和日石经墙,十世班禅大师讲经圣地—幸福山和多杰宗、切格日、宗玛日、吾格等藏传佛教寺院,藏区文化底蕴雄浑深厚,藏乡民俗风情浓郁独特。泽库将敞开心扉,诚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泽库县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强化牧业基础地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社保事业,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近五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相当于1993—1997年投资总和的2.72倍,先后兴建了一批增后劲、惠民生的重大工程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建设项目,确保了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同步健康发展,牧区基础不断加强,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今后,将在十六大精神鼓舞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统领全局工作,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借西部大开发东风,认真遵循“强化基础铺富路,调整结构创特色,建设生态美山川,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保稳定,强县富民奔小康”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牧业立县、项目强县、科教兴县、三产富县、民营活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前来泽库投资,参与泽库的经济建设。
政区位置: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东与甘肃省夏河县毗邻,南连本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靠本省同德县,东北与同仁接壤。距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府隆务100公里,省会西宁300公里。
政区沿革:泽库建政前属同仁管辖。历史上和同仁县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和同仁县的历史是同属一个系列。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同仁开始逐步发展,当时居住在同仁一带的宗教头人为扩充势力和满足生产需要,把泽库地区当作畜牧业夏季草场,利用丰茂的牧草进行游牧生产,之后因路途遥远、人口增长等种种原因,慢慢开始固定在泽库放牧,逐渐发展到部落并划分范围。直到1953年建县,隶属于黄南藏族自治州管辖。县城驻地名为锁乃亥。
政区划分: 全县辖1镇7乡、60个行政村、319个牧委会,1个国营牧场。
政区人口面积:全县总人口5.39万,其中非农产业人口占5.8%,总面积6658平方公里,草场总面积998.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928万亩。
政区自然特征:全境东西较狭长,地势由东向西倾斜。东部、北部山高沟深,群山连绵,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林立。西部地区平坦开阔,海拔在3400米左右,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500米以上,最高点是北部的杂玛日岗山,海拔4971米,最低点海拔2800米,相对高差2171米。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全县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土壤、气候的地域差异和垂直变化。有高山带、亚高山带、滩地、河谷阶地、低山丘陵五大地带。境内主要河流有13条,其中泽曲河属县内最大河流,流经河南县后汇入黄河。草场以山地草甸类草场为主。受海拔高度及地形的影响,冷季漫长而寒冷,暖季短促而润凉,气温日差大,降水集中,光照丰富,日射强烈,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2.4℃-2.8℃。
政区资源特点:畜产品资源丰富,主要有青藏高原特种牦牛和藏羊,以及牛、羊肉、牛绒、羊毛、牛皮、羊皮。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动物资源有苏门羚、雪豹、兰马鸡、猞猁、雪鸡、沙狐、赤狐、黄羊、岩羊、野兔、石鸡、野鸭、秃鹫、兀鹫、狼、鼠兔等。野生植物约有2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药材有冬虫夏草、雪莲、大黄、党参、党归、羌活、贝母等。矿产资源有金、砷、铅、锌等。
政情概况: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6856.51万元(现价),较上年增长14.6%。牧民人均纯收入1016.4元。1988年被国家确定为贫困县。
人文自然景观:在泽库县城西约65公里处的和日寺院背面山上,有四处大型石经墙,中间主体石经墙位于寺院大经堂的右面,长165米,宽2米,高1.1米,所刻经文为世界著名的佛教从书《甘珠尔》大藏经,约有3870多万字;经墩东面40米处又有一组石经墙,所刻经文为《塔哆》共刻了108篇。此外,在主体石经墙以西约120米处另有一处石经墙,长15米,宽1.3米至1.5米,高1.2米,所刻经文共有17种。属经书史上一大奇观。
河南县概况
一、地理位置: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的东南部,九曲黄河第一右旋弯曲部的弦部的南端。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南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西北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海南州同德县毗连,北与自治州泽库县为邻。县城优干宁镇位于县境北部优干宁滩,北距州首府隆务镇137公里,距省会西宁市328公里。地理位置西倚青藏,东襟甘陇,北通宁海,南望川康,是青、甘、川三省津要之所在。
二、政区沿革: 秦汉以前,属羌人牧地。东汉景帝建发19年(214年)归附汉朝。西晋时为吐谷浑辖地,北周建德5年(576年)地属北周廓州总管府辖。隋朝前期属吐谷浑辖,后期属西海郡。唐高宗始为吐蕃管辖。唐玄宗天宝12年(753年)属唐洮阳郡。五代十国时期为吐蕃、吐谷浑、党项、羌等势力各霸一方,无以统属。北宋时属中原王朝。南宋时属金国。蒙古汗国太祖始属蒙古汗国。元时,属河州必里万户符。时朝万历后属河州必里千户符。清属循化厅。1954年正式成立河南蒙古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5年改区为县至今。
三、自然概况: 河南县地势总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米以上,最高海拔4539米,最低海拔3168米,高差1317米。地貌类型属典型青南浅切割高山区。县区东西长127.67公里,南北宽94.36公里,土地总面积6997.45平方公里,折合1049.62万亩,占青海省总面积的0.89%。其中山地面积约806.11万亩,占总面积的76.80%;滩地面积约为160.5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5.30%;丘陵面积约73.2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谷地面积4.2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4%。
三、气候条件: 河南县气候为高原大陆性气候,属高原亚寒带湿润气候区。由于海拔较高,地势复杂和受季风影响,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比较明显。每年5月份至10月份温暖、多雨,11月至次年4月份寒冷、干燥、多大风天气。春秋时日短,四季不分明,无绝对无霜期。年均气温在9.2℃--14.6℃,年降水量597.1毫米--615.5毫米,降水总量41.8761立方米,平均每亩降水398.96立方米。平均年蒸发量为1349.700毫米。常年风向西北风,最大风速达到23.7米/秒,年平均风速2.6米秒。年均积雪55.3天,最大积雪厚度31厘米。日照率为57.58%--58.15%,略低于省内西部地区。
年平均气压671.8毫帕,空气密度为812.0克立方米,年0均雷暴67.6次。年均沙暴1.25次。年均雾障36.1次。
四、人口与经济: 河南县共辖5乡1镇、39个牧委会,133个牧业合作社。优干宁镇为县首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文化、交通中心。2001年底全县总人口3.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06%。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4.65‰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2%。计划生育率94.13%,计划外多孩率为5.87%。河南县支柱产业为畜牧业,全县天然草场面积6471.8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2.49%。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998.29平方公里,占草场总面积的92.68%。截止2001年底,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000年不变价)18232.9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3097.88万元,第二产业1339.18万元,第三产业3795.86万元;各类牲畜存栏75.64万头(只),其中绵羊属藏系羊种优良品种“欧拉羊”,占全县牲畜总头数的74%,牦牛占牲畜总头数的24%,马占牲畜总头数的2%。母畜比例达到57.79%。实现工业增加值345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19.3万元,个体工商户382户,私营企业7家,注册资金达668万元,上交税费200万元,市场成交金额达到160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635万元。银行存款余额达5051万元,贷款余额4219万元。全县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500万元。
五、教育与卫生: 截止2001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4所;幼儿园1所,全县适龄儿童在校生308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88.4%,中学在校生338人,中小学巩固率为99%,专任教师0317名,幼儿园教师10名。
2001年底,全县共有医疗机构11个,建成村卫生室38个,村级合作医疗点25个,覆盖29个村,覆盖率达76%。全县卫生系统共有职工21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3名;拥有病床162张,总建筑面积15626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8145平方米。拥有大型设备4台。
六、电力与通信: 河南县用电主要来源是自发电和外购电。外购电主要是由同仁至泽库、河南36千伏安输电线路输送。县城优干宁镇设有一座2×30千伏安变电所。全县共有10kw输电线路69.71公里,截止2001年全县各乡、镇推广的太阳能光电板3345(台)户乡通电率达到100%,村通电率达到94%,户通电率达到92.2%,全且户均用电量达到278.2kw,人均用电量223kw。
县城优干宁镇已建成2000门城控电话交换机,拥有电话机用户 户;建成中国移动通信塔和中国联通通信塔名一个,覆盖面积10平方公里。开通“126、127”无线寻呼业务。
七、道路与交通: 河南县地外甘、青、川三省交汇外、阿赛公路,河玛公路穿县而过,河宁公路已通至宁木特乡黄河沿,全县通车里程3468公里,已修建乡村公路总里程514.5 公里,全县五乡一镇33牧委会。
八、矿产资源: 全县矿产资源中已发现的有10余种矿苗,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主要有三种。
1、距县城59公里的赛尔龙乡赫格椤辉锑已探明储量01790金属吨,主要有3 条矿带,经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化验:锑38.05%,汞0.011%,砷0.106%,金0.25吨,选矿石后,锑品位均能达到20%。
2、河南县李卡如山北侧泥炭,经省地质矿产局 1987年4月批准,该地泥炭D级储量787万吨。泥炭地有机质平均含量48.9,纤维量30.3%,水份60.5%灰份47.1%,发热量8.9×100焦/千克,腐植磷酸含量22.5%。
3、距县城28公里的托叶玛乡曲海矿泉水,勘察鉴定年流量1万吨,内含锶、锂、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碳等十种微量元素,矿化度867.5mg/L,其中锶游离二氧化碳的两项成份超过了G138537--87界线指标,锶含量达296mg/L,游离二氧化碳547.2mg/l,在国内尚属少见。
九、水资源: 河南县河流多,有大小河流27条,主要河流14条,其中较大河流为洮河、泽曲河、尕玛日河,这些河流水质好,分布广,流程长,流域大,水文地质稳定,落差大,水力蕴藏量十分丰富,年均径量总量13.87亿立方米,水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29.64千瓦。
1、泽曲源于泽库县境内,经河南县流入黄河,是河南县境内最大的河流之一,全长232公里,流域面积4756km攩2攪,境内河段落差253米,平均坡降1.70%,年径流总量7.1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9.3千瓦,可建成梯级电站6处,总装机容量约700千瓦,年发电量200万千瓦时。
2、洮河在河南县境内流程83.5公里,落差400米,平均坡降4.79%,平均径流总量40533.20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44万千瓦时。
十、旅游业资源: 河南县自然风光雄奇壮美,也是蒙藏民族融合文化留存的典型地区,民族风情别具一格,旅游资源非常丰富。1、圣湖、仙女洞距县城45公里,位于吉岗山北麓的尕海滩上,面积约5000平方米,湖水深约1米,蓝如宝石,清澈见底,当地人称为圣湖。在离圣湖不远处,有51个天然溶洞其中最大的洞位于吉岗山尼康沟的天然溶洞,洞室面积约20平方米,洞中有许多石柱,人称此洞为“八十根金洞”。
2、李恰如山位于县城东南50公里处,是洮河的发源地,奇峰耸立,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生物物种在此地生长繁衍。李恰如天池座落在石山环绕之中,池面约1500平方米,池水清澈碧绿,每年有大量的白鹤、鹭鸶等珍禽来此栖息。
3、黄河大峡谷位于县城西南56公里的宁木特乡境内,全长30公里,黄河两岸高山耸立,松柏茂盛,陡峭的石壁上上有许多岩洞,黄河水流湍急,气势磅礴。
4、双鱼湖位于河南县柯生乡香扎寺南侧的黄河滩地上。双鱼湖湖水与黄河水有土坝相隔;面积约8500平方米,湖中心有一座小山将水分成两块,鸟瞰形似双鱼,湖上每年有许多珍禽来此栖息。
十一、林业与野生动植物资源: 全县林地面积65.17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21%,其中有林地21.4285万亩,疏林地2.511万亩,灌木林地60.2355万亩。林木覆盖率5.89%。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于宁木特乡境内,森林覆盖率为4.5%,森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4.8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园柏、桦木、沙柳等。 全县天然林区高等植物有3000余种,隶属226种123属,其中经济植物278余种,药用价值有133种,名贵中药材有党参、大黄、冬虫夏草、雪莲、贝母、姜活、秦艽、黄芪、柴胡等。野生动植物有162种,药用的有73种、其中兽类有30余种,主要有马鹿、马麝、岩羊、雪豹等,鸟类132种,主要有褐马鸡、雪鸡、东原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