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俗称“河南蒙旗”。地处青海省东南部,东临甘肃省夏河、碌曲县,南接甘肃省玛曲县,西南与本省玛沁县、同德县毗连,北与泽库县相邻,处于青甘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青海省南大门之称。全县总面积6997.45平方公里,海拔3600米,辖1镇5乡2个社区39个牧委会,135各牧业合作社,四座藏传佛教寺院,总人口3.68万人,蒙古族占93%。
河南县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生态保护最好的草原,堪称“亚洲第一,青海最美”。全国三大名马之一的河曲马,青海优良畜禽品种欧拉羊是自治县“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优势畜种;具有西倚西藏,东襟甘陇,北通宁海,南望川康的区位优势;黄河、洮河、泽曲河贯穿境内,具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美,天池、湖泊、瀑布众多,黄河大峡谷两岸松柏苍翠、峭壁陡立,仙女洞幽深奇特、神秘莫测;蒙元文化与藏文化融合,使河南县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藏区环绕之中的河南县是您领略青藏高原、美丽草原,感受蒙元文化、独特民族风情的神地。
这里是欧拉羊的家园,河曲马的故乡;这里是藏区赛马之都,是天然有机畜产品的发祥地。
河南县有四大优势和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草原生态优势。河曲草原属典型的高寒草甸型草场,地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带。上世纪90年代,被评为“全省无地面鼠害县”,2004年被列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范围。全县拥有913万亩可利用草场,古有“香汤沐浴地”之美誉,优良草场连片分布,是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优良牧场之一,是发展有机畜牧业的理想之地。二是畜牧业优势。河南县是全国三大名马之一的河曲马、2005年被评为“青海省名优畜禽品种”的欧拉羊、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三大优良畜种,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和有机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三是水电资源优势。境内水电资源丰富,黄河、洮河、泽曲河等大小河流27条,水能蕴藏量达129万千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证,是调整经济结构和培植财源的关键所在。四是蒙藏药独特疗效和专家名医效应之优势较为突出。境内有丰富的中藏药材资源,县蒙藏医院经多年发展已具备省内外享有名望的专家群体和采集药材、制造药品、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基地和技术优势。除这四大资源优势外,我们具有两个明显的地域特点。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河南县地处青甘川三省结合部,离西宁320公里,九寨沟400公里、兰州460公里,成都700公里,是青甘川三省津要之地,全省、全州“南望九寨”黄金旅游线路的希望在河南县,突破口在公路。二是蒙藏文化融合点的特点。我县地处藏区包围之中,蒙古族先民进入河曲地区后,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婚姻等因素,长期与当地藏族同胞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和民族贸易,是蒙藏文化融合最典型的地区。
自治县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既有青藏高原特色,又是蒙藏民族文化融合留存的典型地区,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李恰如山景区周边山峰耸立,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生物物种在这里生长繁衍。李恰如山天池气象万千,天然一绝;圣湖、仙女洞幽深奇特,神秘莫测;黄河大峡谷,全长30公里,两岸峭壁陡立,水流,气势磅礴,视之心旷神怡、豪气顿生,是旅游探险的好去处;双鱼湖湖水与黄河水有土坝阻隔独成一体,湖中心有一小山将湖水分成两块,瞩目远眺,如两条鲸鱼相伴游弋在蓝天下,景象尤为壮观;夏拉、柯生、代富桑、尕玛日等滩地一望无际,水草丰美,每当盛夏,蓝天、白云、草地构画出一幅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是游人休闲、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12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4012.03元。商贸经济的空前繁荣,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日臻完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畅通河南、有机河南、生态河南、活力河南、健康河南、平安河南”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今后的岁月里,河南县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与时俱进。奋发向上,为再创山川秀美、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河南县而努力奋斗。
开放的河南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开发,畅游美丽如画的草原风光。
历史沿革
早期
秦汉以前,属羌人牧地。东汉景帝建发十九年(214年)归附汉朝。西晋时为吐谷浑辖地,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地属北周廓州总管府辖。隋朝前期属吐谷浑辖,后期属西海郡赤水县(治今兴海县境)地。唐高宗始为吐蕃管辖。唐玄宗天宝12年(753年)属唐洮阳郡。五代十国时期为吐蕃、吐谷浑、党项、羌等势力各霸一方,无以统属。北宋时属中原王朝。南宋时属金国。元为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地,属河州必里万户符。明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辖地,万历后属河州必里千户符。清属循化厅,为和硕特前首旗(俗称河南亲王)牧地。民国初由“青海办事长官”及“蒙蕃宣慰使”管辖,民国廿四年(1935年),和硕特南左中旗划同德县,其余“河南三旗”由河南亲王统领,隶省直辖。
建国后
1954年10月成立河南蒙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6月改称河南蒙族自治县,由省直辖。1959年由黄南自治州代管。1964年,更名为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2000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辖6乡,县府驻优干宁(智后茂乡辖地)。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226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智后茂乡 7580 宁木特乡 8132 托叶玛乡 3827 赛尔龙乡 3177 柯生乡 2705 多松乡 2180 优干宁地区未批镇 4649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1号文批复:撤销智后茂乡,设立并命名为优干宁镇(镇政府驻地不变)。
2001年底,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辖1个镇、5个乡,38个村(牧)委会:优干宁镇、宁木特乡、托叶玛乡、赛尔龙乡、多松乡、柯生乡。年底全县总人口3.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06%。
优干宁镇:驻优干宁,辖9个牧委会(智后茂、参美、秀甲、荷日恒、多特、直龙、纳其、阿木乎、吉仁木)。
赛尔龙乡:驻牙塘,辖5个牧委会(赛尔龙、尖克日、尕欠、尕克、兰龙)。
宁木特乡:驻曲格寺,辖11个牧委会(宁木特、作毛、周龙、卫拉、德旦、浪琴、苏青、夏拉、赛尔永、梧桐、尕群)。
托叶玛乡:驻托叶玛,辖6个村委会(托叶玛、曲海、夏吾特、曲龙、文群、宁赛)。
多松乡:驻上多松,辖3个牧委会(多松、夏日达哇、拉让)。
呵生乡:驻香扎寺,辖4个牧委会(柯生、毛曲、尖克、次汉苏)。
2005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辖1个镇、5个乡:优干宁镇、宁木特乡、托叶玛乡、赛尔龙乡、柯生乡、多松乡。
2006年8月,撤销托叶玛乡,并入优干宁镇。
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建于1954年,是全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县辖4乡1镇,39个牧委会,总人口3.42万人,比1978年总人口1.86万人,增加1.56万人;有蒙、藏、汉、回、土等民族,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93.21%。全县土地面积6997.45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拨4539米,最低海拨3618米,年均气温在-0.3—1.6℃。
河南县地理位置处青、甘、川三省毗连地带,区位优势突出,商贸繁荣活跃。省道阿赛公路贯穿全县出境接213国道,河玛公路出省经玛曲县达四川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品位不断提高,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美丽富饶的河南在新世纪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新的面貌。
河南县是一个纯牧业县,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茂,是天然理想的有机畜牧业的基地。1990年被誉为“全省第一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县”。目前有可利用草场面积913万亩,2007年全县存栏各类牲畜达80.92万头只,比1978年增加3.38万头只;商品率和出栏率比1978年分别增加30.06和35.15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连续十三年喜获丰收。畜产品主要有肉、乳、酥油、曲拉、皮、毛等,其中欧拉羊、河曲马享誉省内外,备受市场客户青睐。
河南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水电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黄河贯穿全境,县内有大小河流27条,年经流量达13.8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129.64万千瓦,其中我国西部著名大河—洮河,就发源于境内吉岗山下。河南县有珍禽动物162种,主要有白唇鹿、马鹿、麝、岩羊、雪豹、高原雕、雪鸡、天鹅等;中药材有110多种,主要有党参、大黄、冬虫夏草、雪莲、贝母、羌活、秦艽、黄芪、柴胡等名贵药材。同时还有金、铅、锌、钨、锑、泥炭等1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初步探明赫格楞辉锑矿储量1790金属吨,李恰如泥炭储量787万吨,曲海矿泉水年经流量达1万吨。
河南县自然风光雄奇壮美,也是蒙藏民族融合文化留存的典型地区,民族风情别具一格。有辽阔富饶的草原,气势磅礴黄河大峡谷,奇峰耸立的李恰如山,传说美丽的圣湖、仙女洞,历史久远的喇嘛寺,还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
自治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州委关于“讲团结、促稳定,抓生态、谋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全县工作思想,充分挖掘资源、区位优势,着力发展特色经济,强化目标责任,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有事干,工作有压力、有动力的工作氛围,经30年改革开放发展成就辉煌。
一、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4.26亿元,比上年增长29.88%;第一产业增长29.33%,第二产业增长44.19%,第三产业增长22.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44万元,比1978年的69.43万元,增加574.57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834万元,比1978年增加2739万元;金融部门各项存款余额13998万元,比1978年增加13239万元,贷款余额5233万元,比1978年增加517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983万元,比1978年的306.79万元,增加3676.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2元,比1978年人均177.7元,增加2634.3元;年内解决425户、1520人的温饱问题。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30068万元,比1978年的125.6万元,增加29942.4万元。
二、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有机畜牧业开始实施。
畜牧业生产依然平稳发展,2007年,存栏各类牲畜80.92万头只,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7.32%,48.62 %和43.52%,实现农牧业增加值2.59亿元。实现农牧业总产值3.05亿元,比2006年增长29.8%。有机畜牧业进展顺利,取得了有机畜牧业基地、生产、贸易三个国家级证书,使河南县成为全国基地面积最大、参与牧户和牲畜头数最多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北京盈都公司、绿草源和台湾启德集团就开发有机食品达成意向性协议,招商引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开发前景喜人。
三、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
结合推进有机畜牧业,启动实施了生态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普遍提高。认真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化学需氧置177吨、氨氮16吨、二氧化硫46吨、烟尘398吨,粉尘40吨,排污费征缴面达到100 %。同时,继续加大了“白色污染”治理力度,已经延续到村一级;完成了“三江源区”鼠害防治70.2万亩,草原毛虫防治面积35.05万亩。实施了优干宁镇畜牧饲草基地草原节水灌溉工程,新建草原节水灌溉2100亩。
四、项目工作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创历史新高。
年内共落实建设项目31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68万元,比2006年增长57.9%;比1978年增加投资29942.4万元,完成州定任务的100.23%。电力方面。投资2.6个亿的尕孔水电站开挖引水隧道5100米,机房建设正在紧张进行,年内完成投资97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97亿元,可望明年10月建成发电;洮河电站规划已完成,正在进行招商引资工作;黄河宁木特电站已完成规划和环评报告,进入项目可研阶段;投资1.2亿元的同仁至河南110千伏输电工程已完成。交通方面。投资5800万元的优大公路优干宁镇至宁木特乡段,路基工程已全部完成,部分路面已铺上油;投资1400万元的宁木特黄河吊桥,已完成工程量的40%;投资3598万元的河玛公路优干宁镇至多松段,路基工程已完成60%;投资800万元的县城五条道路硬化工程已基本完工;投资684.4万元,59.46公里的村道路硬化工程已全部完工;投资253.62万元的10座桥全部建成。城建方面。四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自筹98万元实施了县城东西大街路灯改造,文化广场、政府大院灯光照明等项目。
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生态保护作为重要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奋发图强,扎实苦干,努力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