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概况
青海高原资源丰富,其自然资源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高原特有的植物、动物资源,几乎遍布各地,维系着高原的生态平衡。青海高原的矿产资源在全国也占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目前已发现各种矿产120种。经探明储量规模而论,青海省有37种矿产名列我国前10位,其中占第1位的就有10种,以石油、天然气、钾、食盐、多种有色金属、煤、铁等蕴藏量最大,水能资源和盐湖资源具有特殊优势。青海有广阔的土地和草场资源,因而畜牧业的发展在全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牦牛和藏羚羊又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优势畜种,尤其是青海高原的牛肉、羊肉其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已为世人所公认,在全国享有盛名。红景天、冬虫夏草、雪莲、黄芪、大黄、羌活、枸杞等均是青海高原名贵的藏药资源
一、矿产资源 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素有“聚宝盆”的美称。盆地内矿产资源丰 富,尤以众多的盐湖著称于世。盐湖主要集中于盆地中南部的大柴旦,格尔木地区,东部乌兰县境内和西部冷湖地区。盆地共有27个大中型盐湖,60多个矿床、矿点、矿化点。其中储量超过100亿吨的特大盐湖有2 个,10-100亿吨的大型盐湖有6个,储量几千万吨的小型盐湖几乎遍地都是。主要大、中型盐湖、盐矿有:察尔干盐湖、大浪滩盐矿、昆特依盐湖、柯柯盐湖、大柴旦湖、小柴旦湖、一里坪盐矿、东台吉乃雨湖、西 台吉乃雨湖等。盆地盐矿以液体矿为主,液固并存。博大的盐湖,盐矿中有丰富的钠、钾、镁、锂、硼、溴、碘、铷、铯、石膏、芒硝、天然碱、天青石等十几种矿种。目前盆地已发现大中型钾镁盐矿产地10处, 硼矿产地18处,锂矿3处,钠盐矿12处,其中察尔汗盐湖是全国最大钾镁盐矿床。
1、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
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南距格尔木市65公里,矿区海拔2,600-2,680米,是目前我国探明的唯一大 型可溶性钾镁盐矿。氯化钾(KCL)储量15,365.7万吨。固体矿品位6-18%,液体矿品位3.9-5.6%。氯化 镁(Mgcl2)165,476.7万吨,固体矿品位7.8-19.0%,液体 矿品位20-30%。该矿为大型综合性矿床,除 富含钾镁盐外,还伴生有具有很高工艺价值的钠盐(Nacl),锂、溴、碘、铷、硼等矿种。
2、茶卡钠盐矿
位于盆地东部的乌兰县境内,是一个现代化内陆盐湖沉积的大型钠盐矿,已有230多年的开采历史。固体氯化钠储量约4.5亿吨,品位82.94%,液体氯化钠储量约2,017万吨,品位14.71%。此外还伴有大量的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钾、芒硝等矿种。
3、茫崖大浪滩钾镁盐矿
该矿位于柴达木西北部,矿区面积74平方公里,矿床大部分为露天固体矿,氯化钾储量5.245万吨,固 体品位10-12%,液体品位15-30克/升。氯化镁储量57825.6万吨,固体矿品位6-7%,液体矿品位20-50 %克/升。大浪滩为大型钾镁盐矿,伴生有锂、钠、盐等,可综合利用。
4、大柴旦盐湖硼矿
距大柴旦镇4公里处,属于大型内陆盐湖矿床。主要是固体硼矿,还有液体硼锂矿。固体矿分布面积达 166平方公里,B2O3储量约470万吨,品位10.07%,液体锂储量38万吨,品位700-1.300毫克/升。
5、小柴旦盐湖硼矿
距大柴旦镇东南37公里处,是中型内陆盐湖矿床,湖中基本为高矿化度湖水B2O3矿含量为52.3万吨,品 位10-20%,最高达29.77%。
6、一里坪大型锂矿
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属于大型内陆盐湖晶间卤水矿床,伴生硼、钾、镁及固体池盐矿。锂矿储量约178 万吨,品位1.5-3克/升。
7、东台吉乃尔湖锂矿
位于盆地中部,属于格尔木市。为大型现代内陆沉积卤水矿床,氯化锂表内储量约55.3万吨,品位4,000毫克/升。属于综合性大型锂矿床,伴生有硼、钾、镁、钠盐等。
8、西台吉乃尔湖锂矿
在大柴旦镇西南部,距一里坪30公里处,是一个大型现代内陆湖沉积卤水矿床,以锂为主,伴生有硼、钾、镁、钠等多种元素。探明锂储量267.7万吨,品位3.000毫克/升。
青海境内盐湖资源丰富,仅柴达木盆地地表盐类化学沉积面积就达15,600平方公里,是中国主要的无机盐宝库。其中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锂等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因此,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青海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盐化工业的发展都 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形成年产原盐145万吨、钾肥30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80万吨钾肥的察尔汗钾钯厂二期工程不久将开工。
青海省委、省政府已决定今后将以钠盐和钾盐开发为重点,加快钾、钠、镁、硼、锂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盐化工业的发展,争取把柴达木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基地。众多的项目等待您的投资开发,众多的机遇等待您来把握。
二、水电资源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势高峻、河流狭窄、水头集中、落差可观,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电资源。长江黄河从这里发源,众多的河流穿行于高山峡谷之间。据勘查,全省可发电在10,000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108条,分布于黄河、长江、澜沧江、内陆河4大流域。境内水电理论蕴藏量有2,100万千瓦,可建装机容量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170多处,总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可达772亿千瓦时。
长江流域的水电理论蕴藏量占全省的20%,可供开发的有180万千瓦,年发电量100亿千瓦小时。
澜沧江领域水电理论蕴藏量占全省的9%,可供开发的近110万千瓦,年发电量56亿千瓦小时。内陆河流域主要分布在青海北部和西部,水电理论蕴藏量占全省的7.6%,可供开发的近50万千瓦,年发电量26亿千瓦小时。
四大河流中,以黄河流域水电资源最为丰富,理论蕴藏量占全省的60%以上。黄河上游从龙羊峡256公里的河段上,落差860米,可修建大型水电站6座,中型电站7座,装机容量1,100万千瓦,年发电量360多亿千瓦时。被誉为我国水利资源的"富矿"地带,称之为"黄金水道"。开发时具有落差大、峡谷窄、移民少、淹没损失小、投资小、效益大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国家列为水电重点开发地区。
黄河梯级水电站的建设,以龙羊峡水电站的建设为第一战役。
龙羊峡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和贵南县交界处,距西宁市150公里,峡长40公里,水面宽40-60米,而谷深达200-600多米。两岸危岩陡壁,几乎垂直对峙。龙羊峡上游地带为草原湖泊、雪山、植被等,水土流失较轻,含沙量少,每平方米水中含沙1.15公斤,仅占黄河入海口处含沙量的2.8%。已建成发电的龙羊峡水电站位于龙羊峡入口,是黄河上游龙羊峡到青铜峡段水电开发规划的15级电站中的第一级。主坝长396米,最大坝高178米,坝顶高度海拔2,610米,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60亿千瓦时。
目前,装机200万千瓦的李家峡水电站正在抓紧建设,装机150万千瓦的公伯峡水电站、装机372万千瓦的拉西瓦水电站和尼那、康扬等一批中型电站,使青海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
依托这种丰厚的电力资源,让青海经济腾飞,已不是遥远无期的神话。随着水电资源开发见效,高耗能工业相继崛起,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钢铁工业已具有了充足的能源。水电资源的开发,也近一步推动了青海西部石油工业的发展。对扩大灌溉面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电事业的发展带动铁路、公路、通信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随着电站建设和库区移民安置,一些新型城镇拔地而起,街道、商店、服务业设施日益完善,交通条件、生活水平不断改进。科技、教育、卫生事业也得到长足进展。
目前青海省境内的水电开发量近占全省可供开发水电蕴藏量的7%。青海水电资源潜力巨大,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三、石油天然气资源
石油天然气资源是青海的优势资源之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石油集中于盆地的西北部的冷湖地区和西部花土沟地区,目前已知有三个时代的含油层,含油面积约147平方公里,查出的面构造140多个,潜伏构造2亿吨.冷湖油田,花土沟油田,尕斯库勒油田都在全国大油田之列.柴达木石油质量优良,冷湖五号轻型油含油率高达78%,相当于国内其它油田的2.2倍。柴达木石油远景储量可观。天然气主要分布于盆地中西部,现已查明马海,涩北一号,涩北二号,台吉乃尔湖南,驼峰山,盐湖等六个气田,地质储量400多亿立方米,据对盆地地质构造的科学分析,这里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新增油气储量前景十分乐观。
五十年代起,国家就着手于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入八十年代,以建设石油三项工程为标志,青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已建成年产120,000万吨原油的格尔木炼油厂,铺设了340公里的输油管道。仅1994年,青海油田生产的原油实现了由投入型向投入产出型,由原料型向产品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三个重大。
为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的力度,根据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外引内联,东进西出,敞开省门,全方位开发的方针,我省在制定"八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中,就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加强地质勘探,增加石油天然气储量,扩大原油和成品油的生产能力,建设天然气三项工程,即建设年产6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240公里的输气管道和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的化肥厂实现储量,产量,效益三个翻番,也就是石油储量由2亿吨增加到4--5亿吨,石油年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在石油天然气化工方面主要是建设环氧丙烷工程,青海化肥厂等重点项目。截止2000年形成2万吨环氧丙烷,0.5万吨丙二烷,2万吨聚醚,10万吨甲醇等生产能力。上述目标的实现必将推进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的步伐。
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展示了青海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显示出柴达木盆地独具特色的吸引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重点向西部转移的战略思想的确定青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必结硕果累累。
四、森林资源
全省林地面积为309.66万公顷(4644.9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3%。其中灌木林面积为163.83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52.9%;无林地为109.27万公顷,占35.3%;有林地为26.63万公顷,占8.60%;疏林地为9.07万公顷,占2.9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为6702公顷,占0.2%;苗圃为1925公顷,占0.06%。四旁植树和农田林网1.2亿株。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65%,其中乔木林覆盖率仅为0.37%,灌木林覆盖率2.27%,四旁、林网覆盖率0.01%。全省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有3,687.3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量占总蓄积量的79.7%,疏林地蓄积量占19.5%,散生木蓄积量占0.6%。
青海森林多分布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乔本林分布的气候临界值是,最暖月均温在10℃以上,≥0℃积温高于1400℃;灌木林最暖月均温在7-8℃以上;降水量除圆柏和荒漠灌木林可在250毫米以下外,其它一般要求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同一地区,森林多分布于凉温湿润的阴坡。林区内部也呈片状分布,灌木林更为分散。
全省森林按流域和山系分为九大林区:祁连山林区,大通河林区,湟水林区,柴达木林区,黄河下段林区,隆务河林区,黄河上段林区,大渡河上游林区,通天河及澜沧江上游林区。
原始林 青海原始林较多,虽经择伐,但林相仍保持原生特征。全省原始林面积7.5722万公顷,蓄积量1547.5786万立方米。原始林以寒温性针叶树占绝对优势,全省针叶树占原始林的92.5%。由于更新不良,现有林区大都处于成过熟阶段,大部分林区平均林龄都在200年左右,玛可河林区为140年。全省成过熟林区面积为4.8203万公顷,占原始林的63.7%;过熟林蓄积量为1228.1900万立方米。
次生林 次生林是原始林经采伐或破坏后再生长树木的森林。次生林树种主要是:云杉,包括青海云杉、青杆;油松、华北落叶松;辽东栎;桦木、包括红桦,白桦、糙皮桦;杨,包括山杨、青杨、冬瓜杨;祁连圆柏,全省共有次生林面积9.6544万公顷,蓄积量758.6405万立方米,大部为中龄林。
人工林 指人工有计划栽种的树林,几乎全为杨树纯林。全省共有人工林面积1.8662万公顷,其中杨树林(包括青杨、小叶杨、北京杨)面积1.8236万公顷,占97.7%。剩下的是云杉林和华北落叶松林。
五、动植物资源
青海境内祁连山北走蜿蜒,阿尼玛卿山南来逶迤,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山水之间林深草茂。广袤无垠的草原,不见曦月的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高原野生动植物的生长、栖息和繁衍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是无数珍禽异兽的天然乐园。
据不完全统计,省内仅陆栖脊椎动物就达270多种,其中经济兽类有110种,各种鸟类294种。珍贵的稀有动物有:
"雪山之王"--雪豹。雪豹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岩栖,是猫科动物中的佼佼者。由于常年奔跑跳跃,四肢健壮,行动敏捷,是人们喜爱的观赏动物。豹皮是名贵皮货,豹骨是治风湿病的良药。
"高原勇士"--野牦牛。野牦牛终年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区,争雄好斗,不怕狂风酷寒。全身披满浓密的黑色长毛,且绒多,质坚韧,可加工成毛纺制品。皮可制革,肉味鲜美。牛角、舌、喉、心、胆、血等,均可入药。
"荒漠之舟"--野骆驼。是世界上稀有动物之一,具有耐寒、耐饥渴,善于长途奔走,性温驯,耐粗饲,有优良的役用价值,且有产绒、产乳、产肉等生产性能。
"珍禽之冠"--黑颈鹤。是世界鹤类中最稀有的一种。因其额、颊和颈的大部分呈黑色而得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其肉、骨、胃等均可入药,是为世界注目的珍禽。除此以外还有白唇鹿、天鹅、雪鸡、岩羊等。
珍贵的毛皮类有:水獭、旱獭、赤狐、猞猁、石貂、兔狲、香鼬等。
药用兽类有:马鹿、水鹿、麝、棕熊等。
肉用兽类有:黄羊、野驴、盘羊、鹅喉羚、狍等。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河流湖泊众多,水面类型多样,有鱼水面达1600多万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鱼类为鲤科裂腹鱼亚科的冷水性鱼。主要鱼种有:青海裸鲤、花斑裸鲤、光唇重唇鱼、哲罗鱼、条鳅等共40余种。
青海湖盛产的裸鲤(俗称青海湟鱼),是青海大型经济鱼类,它适合高原半咸水湖的特殊环境,是冷水型的咸淡鱼类,其肉质鲜美。鱼类的70%以上均可食用。其食型杂,但生长缓慢,繁殖能力低,一条500克的鱼需要生长10年,因而被国家列为国家保护的重要水资源。
青海的野生植物约有2,000多种,其中经济类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名贵药材50多种。
其中雪莲,夏草,贝母,当归,发菜,枸等,声受国内外人士的欢迎,具有良好的销售市场,其开发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
青海境内种类繁多的高原生动植物,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为野生动植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成为人类共有的资然财富。
六、畜牧业资源
青海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牛羊存栏2300多头(只),每年约产18000吨牛羊,11万吨牛羊肉,400多万张牛羊皮,这是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和宝贵的出口创汇优势。
主要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浩门马,玉树马,黄牛,骆驼等。其中饲养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藏系绵羊和牦牛,牦牛存栏数为全国第一位。青海的羊毛弹性好,拉力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通称"西宁毛"。青海的牦牛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是国内外市场上的俏货。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紫羔皮,黄河河曲一带的河曲马,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浩门马(大通马)也享誉中外。
畜牧业是青海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牧区60多万少数民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
牧区6个民族自治州的国民经济中,畜牧业产值比重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发展畜牧业,对于牧区的兴旺发达,民族的平等团结,具有重大的意义。
青海畜牧业产值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畜牧业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毛纺,制革,食品,乳品,皮毛,油脂工业及部分医药工业和化学工业,都依靠畜产品作为原料.经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生产的毛线,长毛绒,毛毯,皮大衣,皮鞋,奶粉,黄油,牛肉干等畅销全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利用下脚料甚至废弃物加工出蛋白胶,明胶以及生化药品,生化制剂达100多种产品.怎么样为国家出口创汇提供了可靠的资源,青海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之一。畜牧业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
全省现有各种牲畜中,绵羊1463万只,约占全省羊只总数的81%,遍布于全省各地,主要生产肉,毛及皮张,山羊214万只,主要产于海西地区,称柴达木山羊,是蒙古山羊的一个分支。牦牛500多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32%,占我国牦牛总数的38%,是青海省的主要畜种之一,其毛,皮,骨,绒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制成人们的高级生活用品。牦牛也是雪山,草地上牧民群众的主要运输工具之一,被誉为“高原之舟”。
青海省草场面积达3,858,73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53.6%,其中可利用的草场面积3,345.07万公顷,约为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5.2%,全省天草场理论载畜量4,762.58羊单位,由于草场的冷暖季储草量不同,载量不同,载畜量有明显差异。青海天然草场辽阔,具有面积大,类型多,草质好的特点,适宜放牧各种牲畜青海的畜牧业是草地畜牧业,建设和保护天然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为了能够使草场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载畜能力,青海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建设,保护草场。如:围栏草场;人工草场;灭鼠灭虫并对草原利用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草场承包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牧民管护,建设草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普遍兴起种草养畜热.畜疫防治,改良牲畜品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随着改革的不断的深入,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畜牧业正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由头数畜牧业向效益畜牧业转变,牧区各级领导及群众开始注意横向经济联合和多种经营。一些牧区从省外引进技术,进行皮革,肉类的精加工,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