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基督教基本情况及主要工作
二、在青海的传播
三、基督教的组织、圣职人员、管理体制
四、基督教的主要宗教活动、宗教节日、宗教圣礼
一、青海省基督教基本情况、主要工作
(一)基本情况
基督教传入青海的时间比较晚,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而传入青海的。
十九世纪以后,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有70多个派别,但传到青海的只有“内地会”、“神召会”、“安息日会”三个派别:1.“内地会”。解放前,在全国有360多个布道区和活动据点。1878年(清光绪四年),基督教在甘肃、青海地区设置皋兰(今甘肃省兰州市)、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宁市三个布道区。青海“内地会”属“甘宁青基督教联合内地会”管辖自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基督教牧师、英国人胡立理夫妇第一个到西宁传播基督教,创办“内地会”。先后在北斗宫街、教场街租房、买房设立福音堂,增建礼堂和传教士宿舍,并相继在西宁设教会小学、诊疗所,在贵德、化隆等地设福音堂。解放以后,有的外籍传教士回国,有的被驱逐出国。到1951年才由华籍牧师孟照翰第一次主持“内地会”,并把“内地会”、“神召会”、“安息日会”统一改为西宁市基督教会。2.“神召会”。始建于1914年,系由“五旬节教会”组合而成,其势力最大者为美国神召会,在我国共设7个区议会,青海神召会属“华西区议会”管辖,是美国神召会的势力。最初是由美籍牧师伯里米进入青海创立传播。先在西宁设民享街教堂,后又在湟源设立分堂,一直到1949年,伯里米回美国后,才由华籍牧师石子明接管主持。3.“安息日会”1936年由甘肃总会派华籍牧师陈文学来青海创办,它属“甘青区安息会第一分会”管辖,后由华籍牧师沈克昌主持,教会设在西大街。
基督教从1891年传入青海,先后在西宁、湟源、化隆、湟中、乐都、贵德、大通、同仁等地传播。解放前夕,全省有教堂19座,外国籍牧师18人(美籍5人,英籍9人,加拿大籍3人,瑞士籍1人),中国籍牧师1人。全省有教徒400余人。基督教从1891年转入我省开始到解放初的1950年间,完全控制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传教士人手中。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基督教开展了“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西宁、湟源等地基督教堂由我国教牧人员接管。在1954年至1958年期间,一些教牧人员被捕,教堂关闭,宗教活动传入地下。至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时,全省有教徒100多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我省的基督教有了较快的发展。截止目前,基督教徒达35000余人(省两会统计数)。全省有牧师3人,教师1人,长老4人,教士6人。主要分布在青藏铁路沿线的民和、乐都、平安、西宁、大通、湟源、海晏、刚察、乌兰、德令哈、格尔木以及海南、黄南州的局部地区。特别是城镇及大中企业信徒为数比较多。
(二)主要工作
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
1、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基督教界认真宣传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和落实历史遗留的教会房产问题。恢复开放基督教堂,保证了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目前,政府批准开放的教堂有:西宁市教场街基督教堂、大通桥头基督教堂、湟源县基督教堂、贵德基督教堂、龙羊峡基督教堂、西宁市城北西川基督教堂、乐都县碾伯基督教堂、民和县川口镇史纳基督教堂。
2、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三自”爱国方针的教育,培养年轻的教职人员。自1986年以来,先后选送青年信徒到北京燕京神学院、南京神学院、陕西神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我省基督教教职人员,有的已经成为骨干,并走上省、市基督教“两会”的领导岗位,在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觉接受政府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3、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各级政府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监督,帮助基督教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凡经政府批准的基督教活动场所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爱国宗教团体和宗教教职人员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负责管理各堂点。基督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和“三自”爱国方针,不受境外敌对势力的支配,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控制我国宗教的企图。各级党委和政府提高对反渗透意义的认识,始终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境外敌对势力对我渗透活动的情况。对触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依法处理。
4、建立健全爱国宗教组织,增强基督教自我管理能力。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省委统战部、省宗教局的领导下,经过全省基督教教职人员和信徒的共同努力,青海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青海省基督教协会筹备领导小组于1994年12月在西宁召开青海省基督教第一次代表会议,选举产生青海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青海省基督教协会(以下简称“两会”)。从此,在政府的管理监督下,在“两会”的领导下,我省基督教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三自”爱国方针,加强自身管理,开展正常的教务活动,努力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目前,全省共成立爱国宗教团体4个,民主管理组织共8个。
5、依法打击邪教组织。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统战、宗教、安全、公安等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特别是依法打击和制止了“门徒会”、“东方闪电”等邪教组织的活动,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二、在青海的传播
基督教传入青海的时间较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一些外国旅行家和传教士便以探险、旅行和传教等名义逐渐深入到青海地区活动。清光绪四年(1878),内地会牧师敦巴、格达到兰州、宁夏、西宁3处设立布道区,在西宁设西宁总堂,在湟源、贵德设福音堂。光绪十七年(1891),英国牧师胡立礼夫妇来西宁传教。起初,在北斗宫街租赁段姓房屋居住,并设立福音堂。不久,胡立礼以1000多两白银购得该房。光绪三十年(1904),又购得教场街1号(现门牌为14号)李姓房屋,建造了福音堂,盖了礼拜堂和传教士宿舍。这是基督教在青海地区设立的第一座教堂。现即西宁教场街基督教堂。
民国4年(1915)以后,基督教先后有英籍牧师胡立礼、加拿大籍牧师白嘉礼、美籍牧师柏立美等到大通、湟源、化隆、贵德、同仁、乐都、湟中、民和等地传教,并在大通后子河、化隆马坊街、湟源南城壕、贵德居家沟、循化西大街、乐都城东街、民和川口西大街、门源浩门镇等处设立福音堂。
青海解放前夕,全省共有基督教教堂19处,有外国籍牧师18人,其中男8人,女10人;美籍5人,英籍9人,加拿大籍3人,瑞士籍1人;属内地会的15人,神召会的3人。另有中国牧师1人,属安息日会。分属内地会、神召会和安息日会的教徒有400余人。
基督教外国传教士大多数精通汉语,口齿流利,且懂医学。其活动方式,主要是利用开设诊所、医院,借给群众看病的机会,宣传基督教教义,动员群众入教。
民国13年(1924),美国传教士贾立克在化隆设立“波隆德圣光医院”,由贾立克主持教会事务,兼任圣光医院院长,为当地群众看病,宣传教义,发展教徒。外国传教士将《圣经》(《新旧约全书》)中的《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等部分章节译成汉、藏文及阿拉伯文小册子,在街头或庙会上散发。在西宁福音堂附近(现西宁市教场街17号院内),设立向藏族传道处,内设有招待藏族的房屋,牧业区与胡立礼有联系的藏族来西宁时,福音堂留其住宿,为之看病。每天来往听道者在30人次左右,每星期日晚7时至9时聚会,备有藏文圣经,由化隆人董福堂负责讲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教会派三四人去塔尔寺,向藏族群众散发藏文圣经。胡立礼有时还去牧区活动。民国23年(1934),美籍传教士海春深在西宁祁家场(现西宁市城中公安分局所在地)设立了对回族群众的谈道处所。每天有四五名伊斯兰教阿訇参加,专门研究基督教圣经的内容教义,借机向伊斯兰教宗教人员和穆斯林群众传播基督教义。基督教还利用办学校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机会,吸收青少年入教。他们在西宁开办了光华小学,在贵德、化隆等县也都设立了教会学校。在福音堂小学里,学生除学习汉语文、英语、算术、美术等主课外,每天还要作礼拜。西宁光华小学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学校班次由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共计120余人,并请张乐天、刘建英、姜治国等6人为教师。
基督教自1891年传入青海,西方差会(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基督教新教对中国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派遣传教士的组织)虽花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但传教活动收效甚微,至1949年,全省仅有教徒400余人,且大部分在农村,多数人为文盲。其主要原因是:基督教的差会在组织上是相对独立和各自为政的,它们没有一个中心,各个差会依照它本身的实力自行划分传教区域,在行政上、经济上独立行事。在发展教会势力方面,基督教一般以吸收成年人入教为主,主要精力花费在扩大影响上。另外,当时汉族中多少读过些书的人,以儒教自居,不肯接近洋教。一般居民对牧师的为人看病尚有些许好感,但对入教却人数很少,到福音堂作礼拜的最多时不过100人左右,有的地区甚至仅二三人。少数民族中因普遍信仰藏语系佛教和伊斯兰教,几乎无人信奉基督教。即或有人信奉,也是出于看病、上学等原因,而且也是口头上的、暂时的信教。因此,有的教堂建成后,因教徒不多,历时不久便停止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海基督教开展了“三自”爱国运动,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外国籍传教士有的于青海解放前夕离去,有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驱逐出境,青海基督教由我国教牧人员接管。1952年,由兰州来的孟昭翰牧师主持西宁教会,并脱离原来的英国内地会。同年,兰州基督教灵修院来的实习学生张恩光、顾永信,西北传遍福音团的冉异群、祁文英(女)、李近泉(女)、陈更新、星映光等来西宁传道,他们于1953年先后离开了西宁教会。1952年,上海神学院毕业的女学生都恒慧来西宁教会与孟昭翰牧师一同讲道。都恒慧是杭州都锦生刺绣厂厂长的女儿,除在教会传教外,还兼任街道办的妇女识字班义务教师,受到识字妇女们的欢迎。1955年底,经西宁教会邀请,北京中国基督教香山灵修学院毕业的卫安如、王彼息两位女传道人来西宁教会与孟昭翰牧师、都恒慧教师共同传道。湟源教会由任重渡、秦步瀛两位牧师主持教务。后因政治运动,在1954年至1958年期间,一些教牧人员被捕,教堂陆续关闭,宗教活动趋于停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不断落实,青海基督教教牧人员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政治上进行了安排,退还了宗教房产并给予了经济补偿,开放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三、基督教的组织、圣职人员、管理体制
传入青海和组织有:内地会、安息日会、神召会等组织。
基督教圣职人员是指经过按立,能够主持圣礼的教会工作人员。主要有:主教、牧师、教师、长老。主教:为一个教区的主管人,有按立牧师之权,负较大的牧养责任,但无特殊的行政职权。牧师:拉丁文意为“牧羊人”。是教会中主持宗教仪式、管理教务的人员。教师(副牧师):协助牧师牧养教导教徒,管理堂点,也可主持宗教仪式。长老:协助牧师、教师管理堂点,也可主持圣礼。其职责仅限于本堂及所属聚会点,不是专职宗教职业者。
基督教的管理体制为执事会,管理权一般集中在主教、牧师之手,负责教会、堂点的教务、行政事务。长老、执事协助管理本堂点行政事务。从1980年起,教堂(点)基本建有通过民主协商、选举,经人民政府宗教部门批准的常务委员会,有牧师、长老、执事及有管理能力的教徒参加,实行集体管理体制,制定有教务、财务、学习、治安等管理制度,重大教务、行政事务集体讨论决定。
四、基督教的主要宗教活动、宗教节日、宗教圣礼
主日崇拜:是基督教最普遍的崇拜仪式。规定每星期日举行“主日崇拜”。内容主要有唱赞美诗、祈祷、诵读《圣经》选段、讲道、祝福等,每月第一个“主日”还举行圣餐礼。崇拜一般在教堂举行,由牧师、长老主持。安息日会规定每周星期六为“主日”。
查经会:按《圣经》内容顺序,逐章逐节学习《圣经》。
祷告会:包括晨祷、祝谢祷(餐前祷告)等。是以祈祷为主,学经为辅的聚会。
奋兴会:为了一个特别的目的而举行的聚会。如教徒灵性软弱,为刚强教徒灵性而聚会。
培灵会:为培养、提高教徒属灵生命而举行的聚会。此外,还有姊妹会、青年会等宗教活动,这些是组织某一群体学经、讲道的聚会。
基督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两个:圣诞节、复活节。
圣诞节:亦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是基督教重要节日,为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教会规定于每年12月25日守此节,举行庆祝活动。庆祝圣诞节时,要制做圣诞树,妆扮白须红袍的圣诞老人分送圣诞礼品,以增加节日气氛。
复活节:基督教重要节日之一,纪念耶稣的“复活”。据《新约圣经》载,耶稣被钉死十字架后第三日“复活”,并称耶稣死于犹太教逾越节开始期间,即犹太教历弥撒月第十四日。据尼西亚公会议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
基督教圣礼主要有两个:洗礼、圣餐礼。洗礼:基督教入教仪式。分注水洗礼和浸礼两种。基督教认为这是耶稣立定的圣事,可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并赋予“恩宠”和“印号”,使其成为教徒,其后有权领受其他“圣事”。行注水洗礼时,主礼者(一般为牧师)给受洗者额上倾注少量的水,让水从额上流下,同时口诵规定的礼文。这种洗礼方式,使用于老年及病人。行浸礼时,主礼者口诵规定的礼文,引领受洗礼者全身浸入水池中片刻。圣餐礼:基督教主要仪式之一。据《新约圣经》载,耶稣与使徒进最后晚餐,面对饼和酒进行祝祷,分给他们领食,并称其为自己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且命后世门徒常如此行之以纪念他。具体礼仪是由主礼人(牧师)对面饼(无酵)和葡萄汁(代表耶稣的肉和血)进行祝祷,然后分给已正式受洗礼的教徒领食。另外,基督教还有一些圣礼,如按立教牧人员礼,追思礼拜等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