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大才回族乡位湟中县西部,距县城鲁沙尔17公里,距109国道12公里,东与本县汉东乡相连,南临大源乡,西接共和镇,属纯脑山地区。海拔2580--2900米,无霜期165天,年降雨量550--600毫米。全乡有19个行政村,131年生产合作社、4659户、22692人、劳动力11600人,占人口的52%,其中回族人口12253人,占人口的54%,汉族9985,占人口的44%,藏族454人,占人口的2%,是回、汉、藏多民族聚集地区。全乡有纯回族村8个,杂居村2个,有清真寺14座,扎子拱北活动点1处,宗教教职人员18人,寺管会成员42人,驻寺学经满拉79人。全乡伊斯兰教中有五个教派,现有15座宗教活动场所,伊黑瓦尼派占绝大多数,其次是虎非耶,赛来非耶,嘎子林耶,穆夫提五种教派。
全乡总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882亩,人均耕地1.7亩,林业用地26000亩,适宜种植小麦、蚕豆、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
全乡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8所,在校学生4500名,教职工220名,19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扎子、大磨等村有储量丰富的硅石资源,有客货运输车辆310辆,从事牛羊育肥、贩运、屠宰户数达500多户,孙家尧、甘家两个集贸市场已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全乡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2001年全乡社会总产值达5029.39万元,固定资产投入101万元,粮油总产值747万公斤,其中油料134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2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19个村安装固定电话800多门,移动通讯将在国庆前开通;通大公路改造已立项争取2003年开工修建;分别投资30万元、76万元的前沟、大才两所中学改造已完成;乡卫生院、农技推广站、鲁医站全部改造并投入使用。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蚕豆、油料、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畜牧养殖发展迅速,畜牧养殖收入人均208元,占全乡人均纯收入的20%,已形成了以上白、上后、占有林等村为主的“西繁东育和自繁自育”项目村,项目村带动前沟、小沟尔等村形成了育肥、贩运、屠宰一条龙的规模发展,客货运输也在不断的壮大,现有货运车辆270辆,客运40辆,运输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11%,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了全乡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
全乡今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增加科技含量促发展,以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进一步促进全乡经济全面发展。基本实现“快、大、高”的宏伟目标,即社会各项事业要快于全县平均水平,经济增长幅度要大于全县平均水平,使全乡社会总产值平均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达到6991万元,社会固定资产年递增20%以上,达到932.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达到1367.6万元(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农村绝大多数群众彻底脱贫。根据这个基本思路,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1、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大发展
一是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以减麦、稳油、扩薯、增豆、各种花卉、药材为主。充分发挥脑山冷凉气候的优势,减少小麦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蚕豆、马令薯、花卉、中药材的植面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作物,提高上地的产出率。抓好三个基地示范区建设:在大磨村、中沟村建设好千亩油菜生产基地;在大磨、扎子、马场、立欠等村种植中药材千亩生产基地,种植、黄芪、党参等;以大才村康郁花卉基地为先导,扩大花卉苗木基地500亩,种植郁金香,优质苗树、沙枣、松树等。以基地建设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二是优化高速畜牧业结构,抓住“西繁东育、自繁自育”项目工程,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在巩固好现有的牛羊育肥、贩运的基础上,抓好占林、上后、上白、前沟、小沟尔等5个村的牛羊育肥、贩运、屠宰的一体化规模经营。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力争使上后、下后、下白、前沟、措隆5个村奶牛养殖规模化。推广饲养新技术,舍饲圈养,把节粮型的畜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饲料加工,把投资少、见效快,具有发展潜力的畜牧业培育成农业发展中的支柱,使畜牧业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比例达到30%,规模养殖户的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三是要优化调整,以开拓市场需要为导向,扩大私营企业户达到15户,特别是形成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充分发挥现有的两个市场,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引导鼓励农民进省城、县城发展二、三产业,使二、三产业的比重在经济总量中有较大的提高。
2、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经济发展后劲
抓住西部开发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和资金,集中力量抓好水、电、路、教育、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村通公路项目实施有利机会,抓好乡村道路上档次、砂化、硬化。结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实施,解决前沟、孙家尧、阴坡、甘家等4个村有线电视,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农业是我乡的基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增加农业收入,结构盘道水库项目实施,争取我乡曲渠,大才、下白、甘家、孙家尧、阴坡、前沟、中沟等个村为灌区收益村,旱变水地2000亩,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3、发展交通运输业,扩大经济收入总量。
交通运输是我乡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柱,广大农民对发展运输业有很大的热情,潜力大。在巩固好现有货运车270辆,客远40辆的基础上,抓住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前沟、上白村的货运为基地,新发展小沟尔、下白、措隆、曲渠6个村货运物运输,使全乡运输收入人均达208元,占人均收入的20%以上。货运、客运车辆每年新增10辆以上,扩大经济收入总量。
各村依托本地优势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一村一品”依靠优势创致富路。大磨、扎子村以硅石资源开发为主,以独资、合资、招商引资等投资形式,增加经济收入,前沟、占林、上后、上白、小沟以牛羊育肥、贩运屠宰一条龙,发展畜牧产品的加工为目标,增加收入。甘家、孙家尧、阴坡等发挥五匠的优势,扩大孙家尧建筑队,甘家仿古建筑队,增加经济收入。
4、加大劳务输出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
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劳力输出的力度,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通过调整结构,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移,由传统种养向特色种养转移。二是抓个体私营企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机会,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三是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劳务输出,抓住我乡、省、市、县建筑、修路等私营企业主;以中沟、措隆,曲渠为重点组织整村输出;通过县就业局等部门组织到省外打工;近几年我乡马场、中沟等村的村民在杨家赛批发市场从事经商。下白、措隆、下后、上后等村的村民在西宁搞屠宰。他们既赚钱,又获得信息和新技术,转变了观念,因此要鼓励引导更多的农民走向县城、省城、省外,寻找致富。
5、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劳动技能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科技,潜力在于科技,只有采取多种形式尽快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增收增效。因此,一是多渠道争取科技项目培训,继续抓好阴坡村远程教育培训项目;扎子村澳援林业合作项目培训。以请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劳动技能,增加收入。二是加强乡科技人员队伍。争取在市、县、农科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充分发挥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利用群众会,宣传栏、干部会等形式进行科技培训。开展“春冬科技下村”活动,推广农业、牧业等知识,使“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的目标落到实处。同时,开展技术、职业培训,使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