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走进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塔秀乡巴塘新村的门合纪念馆,纪念馆中最为显眼的就是英雄门合的黑色雕塑,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更为庄严肃穆。
从雕塑中可以看出,他张开双臂,准备扑向已冒出滚滚浓烟、即将爆炸的炸药;他的目光坚定而有力地凝视着这片让他眷恋不已的人民与故土。
这是门合生前的最后姿势。
这个姿势,是门合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防线”,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在场27名阶级弟兄的生命。因此,眼前的雕像不再仅是纪念馆的一种象征和符号,它让门合的事迹广为流传,也让这位英雄走进了人们心里;
这个姿势,在风中矗立成永恒,并幻化为精神的定格,多年来人们或凭吊缅怀、或追忆纪念,从这种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甘于牺牲、勇于奉献强大的力量中不断汲取精神给养;
这个姿势,是贵南大地上高高擎起的鲜红旗帜,是一往无前的破浪风帆,是不灭不息的星星之火……因这种强大精神的感召,越来越多的人们学习并传承、发扬门合精神,门合精神在新时代里熠熠闪光。
精神传承处,代代贵南儿女在风沙里播撒生命种子,让绿色浸染山河,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财富。
每年4月份,在县黄沙头沙漠公园都会开展“老少携手添绿色,植树造林美家园”活动。活动中,由贵南县退休的老干部和学生们携手共同种植树苗,这片土地镌刻并见证薪火的传递和梦想传承的力量。正如每年参加植树活动的退休老干部才让太所说:“挥锹、培土都是力气活,我们年纪大了,在沙漠种一次树真的不容易,因此我们格外珍惜这种机会!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可以展现我们奉献不止、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而且通过我们身体力行的引导,可以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坚韧不拔的精神。看着黄沙头逐渐被绿色填满,我们的心情无比舒畅,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精神传承处,家住沙沟乡德芒村的仁青加依靠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藏绣技艺,拓思路、勇创新、闯市场、开公司,不仅让“老手艺”焕发了“新光彩”,还让更多群众因此而脱贫致富。
来到仁青加开设的藏文化艺术开发有限公司的藏绣基地,只见展览厅内摆放着许多精美绝伦的用手工缝制的藏绣工艺品,有活灵活现的藏羚羊,有惟妙惟肖的背水姑娘,有风景旖旎的魅力家园……眼前的这些绣品,最低的几百元不等,价格高的上千元,甚至可以卖到上万元。可以看到,如今的藏绣不仅仅是最初绣在衣服、鞋垫、辫套上的装饰品,藏绣也可以走上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在不断提升刺绣技艺中让自身价值倍增。仁青加介绍,目前,基地的绣娘从去年6月就开始进行“格萨尔史诗”的刺绣,这一“大制作”耗时长达5年。一方面,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可以带动更多绣娘们在家门口致富增收;另一方面,开绣“格萨尔史诗”既能让“格萨尔史诗”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研究与保护,又能传承藏绣技艺,壮大文化产业。
精神传承处,石乃亥民间艺术团团长索南卓玛敏锐捕捉到了当地群众“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一特质,她呕心沥血、克服重重困难,成立歌舞团、挖掘培训专业人才、与校方洽谈合作建立培训基地,让一批又一批原本生活在小山村的男孩女孩们走出大山,走向北京、上海,走向人生更广阔的舞台,跳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舞曲”。
索南卓玛说:“目前,我们建立了集招收、培训、输送、演出、创收为一体的文化务工体系。通过我们搭建的平台,演员外出演出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他们也学着做生意或者组乐队,收入随之节节攀升。我们为农牧民群众创收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传承贵南文化、推动贵南文化繁荣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