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以“四个转化”推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西宁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上谋创新、求突破,集中力量开展宣传教育、理论宣讲、氛围营造,逐步构建起社会共同参与、积极作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一、变单一化为协同化,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合力。制定宣传教育、社会宣传工作方案,进一步拓展宣教内容,创新宣教形式, 既发挥统战民宗部门在铸牢宣传上的“牵头作用”,更加突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自身的“特色优势”,着力构建以宣传、统战、民宗、文化等部门为主体,各县区及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的宣传格局。统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文化旅游、城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台、西宁晚报社等部门单位及各县区融媒体中心资源力量,以全媒体平台联动、全社会载体推广等手段,通过策划推出特色专题报道、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打造宣讲队伍、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旅游”创新实践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矩阵式开展铸牢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双月双向”新闻通气制度、媒体联络员全覆盖机制和新闻线索采编情况通报机制,面向全市广泛征集新闻宣传稿件,向13家中央驻青媒体及省市级媒体推送稿件72篇,省垣媒体刊发46篇。
二、变传媒化为全媒化,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实效。以节庆活动为重点,协调省垣重点媒体刊发青海社火巡游、塔尔寺酥油花等稿件,阅读量累计超9000万。在市属媒体平台开设“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好样板”等专题专栏,刊发《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把民族团结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等优质稿件270条,充分宣传展示示范市创建工作成效和生动实践。完成社火巡游、“二月二”祭酒典非遗文化旅游节等网络直播活动,湟中区社火巡演被央视新闻客户端现场直播,中新社、青海日报、西宁晚报等媒体和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全市社火巡演活动,在线观看人数达400余万,点赞数超600万。充分挖掘民族区城特色文化内涵,串联民族特色、美食品鉴等元素,在各大网络平台累计发布下南关街相关资讯和宣传内容900余条,抖音、视频号等平台阅读量达62.5万人次,评论、转发量超33万人次。举办“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通过“品牌足球赛事+特色农畜产品展销+特色文旅产品展示+特色文艺节目展演+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方式,以“小足球”带动“大产业”。聚特色品牌、文化品牌、民俗文化,湟中高跷、大通农民画、河湟皮影戏、湟中堆绣、丹噶尔皮绣等非遗文创产品,生动展示大美青海生态之美、发展之美、人文之美。
三、变集中化为常态化,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浓厚氛围。常态化利用青海民族大学铸牢研究基地、西宁市铸牢教育基地、柴达木铸牢主题公园等阵地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在相关培训班增设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网络精品课)等课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精心策划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书画、摄影作品展等线上线下活动1113场,惠及各族群众411万余人次。同时,进一步加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延时服务力度,多方面展示民族服饰、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等内容。深化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创新传播,深挖旅游资源内涵,串联高原明珠西宁城市馆、西路军纪念馆、“三线建设”党群教育基地、尕布龙精神教育基地等点位,推出“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等红色旅游线路,让各族群众重温西宁历史。
四、变抽象化为生活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适可及。在小区广场、街道办事处等区域设立宣传栏,利用户外LED大屏、公交车载电视、小区楼宇电视等载体播发铸牢宣传标语1.1亿条次,播放《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系列公益广告2.6万条次,同时设置城区街头铸牢主题景观小品6处,开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公交线,在途经主城区人流密集区域的公交车上喷绘宣传标语,用“宣传小阵地”讲好“民族团结大故事”。面向基层深入挖掘选树玛尼坚、杨毛吉等一批少数民族先进典型,提炼总结经验做法,全媒体刊播《这位西宁人,已抢救遇险群众120多人》等稿件,用典型事迹、榜样力量讲好西宁民族故事、讲好群众身边的团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