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作为生态大省,青海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低效能、高污染和高消耗,走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必须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就是在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呈现青海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过程中对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探索,本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激发绿色发展动力展开讨论。
特邀嘉宾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吴志坚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清洁能源发展研究院能源战略规划研究中心 马雪
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祁桂娟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部 程琪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魏珍
记者: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青海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让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程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之策。青海作为生态大省,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客观来看,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距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要不断增添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与我省资源禀赋紧密结合,继续利用好我省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是加快推动绿色颠覆性技术攻关,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通过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立足我省实际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应用,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估、开发经营和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特许经营与管理模式,推动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不断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记者:盐湖产业是我省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重要产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嘱托,近年来,青海盐湖产业从产能规模、技术突破、发展理念等都有跨越式发展。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盐湖产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助力盐湖资源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推动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实现绿色盐湖发展目标?
吴志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青海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盐湖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考虑从绿色化、高值化、智慧化、融合化四个方面推动工作。
绿色化——进行能源替代,研发节水技术。用绿色能源代替传统能源,研究和开发用绿色能源为盐湖化工直接供能技术,探索建设盐湖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国家级示范基地的可能性。围绕盐湖资源绿色高效开采和绿色高效分离提取,研究和开发节水技术,进行工程应用示范。盐湖矿产资源开采的回采率一般低于其它矿产的回采率,技术进步和提升有较大的空间。选择卤水蒸发浓缩的合适阶段进行分离提取或进一步加工利用,既保证卤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浓缩,又保证在浓缩过程中有效成分流失较少,这样有利于资源开发利用有更高的综合回收率。
高值化——研发和生产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所需新产品。钾产品,研发基于盐湖资源的复合肥料和功能肥料,根据各地区土壤营养成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示范。锂产品,根据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发展的需求,研发氢氧化锂、溴化锂、硫化锂、锂合金等新产品和新材料。镁产品,在特殊形貌氢氧化镁和特殊形貌镁铝水滑石生产的基础上,研发与生产表面改性氢氧化镁和类水滑石、低烟无卤阻燃高分子母粒、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利用盐湖镁、锂等资源研发镁、锂中间和应用合金,用于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材料和交通工具的减重减排。硼产品,研究和开发电子级硼酸锌、核级硼酸,进行连续高效绿色分离10B/11B同位素关键技术开发,研制硼同位素产品。
智慧化——借助绿色算力产业的发展,建设数字矿山和智慧工厂。建设盐湖数字矿山,提高盐湖资源开采效率,保障盐湖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盐湖生态环境。构建智慧采矿模式,建设智慧加工车间。研制无人值守智能分析检测平台和盐湖高端产品智能研发平台,建设典型盐湖高端产品智慧工厂。
融合化——与其它“三地”产业融合发展。一是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新能源为盐湖产业直接供能。二是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盐湖生态旅游品牌。构建盐湖风光+盐湖科普+盐湖产业的盐湖生态旅游模式,针对典型盐湖,建立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的盐湖生态旅游发展路径。三是与农牧业融合发展,打造高原农牧业特色示范区。开发基于盐湖钾、镁、钙、硫等资源的多矿物营养的肥料和饲料,选取油菜、土豆、蚕豆进行肥效试验,选取典型牧区的牛、羊进行饲料营养效果试验。
记者:能源领域广传这样一句话“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看中国,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看青海”,近年来,青海清洁能源发展成果显著、举世瞩目,截至去年,清洁能源装机已突破5000万千瓦。那么未来,青海应当如何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清洁能源这个青海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增强发展绿色动能?
马雪:青海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双主体”格局,但由于新能源单兵突进,常规电源、调节设施发展等“欠账”较多,省内负荷需求与电源出力特性不匹配,青海电力供需呈现季节性“夏丰冬枯”、日内“日盈夜亏”,缺电和弃电不同时段交替出现。随着新能源持续大规模并网,青海电力系统在安全充裕保供、清洁低碳消纳及经济高效运行等方面的问题将愈加凸显。
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新技术、新产业,对于解决青海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守护好青海清洁能源“金字招牌”至关重要。
青海要重点发展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利用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自同步型电压源装置及相关控制决策系统等,提高新能源主动支撑能力,推动大规模新能源稳定运行与高效消纳。
规模化发展光热技术,示范推进光热与光伏一体化友好型融合电站,通过配置储热系统、补燃装置等方式,输出连续、稳定、可调度的电力,探索形成光热替代常规支撑电源的发展模式。
发展灵活调节技术,落地应用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推广新建重点负荷可调节设备应用,推进车网互动等落地示范,推动光伏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推广燃料电池在工矿区、重点产业园区等示范应用,试点氢电协同控制系统建设,从源网荷储全环节提升电力系统全时间尺度灵活调节能力。
发展清洁高效煤电技术,发挥煤电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兜底保障作用,试点示范煤电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提升电力清洁保供能力。
研究柔性特高压直流技术及成套设备应用,规划建设柔性特高压直流换流站,重点解决缺乏常规电源支撑情况下,高比例或者纯新能源外送问题。
加紧电力气象技术研究,拓展光照、风能精细化气象数据归集共享,增强气象数据对新能源功率预测、负荷预测、灾害预警等支撑能力,强化新一代应急指挥系统、生产管控平台等基于气象数据服务中心应用,提高电力系统对极端气候应对能力。
记者:青海生态旅游产业如何以“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为基础,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机遇,推动产业业态升级、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祁桂娟:数智技术助力,推进旅游产业业态升级。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合理规划和控制旅游容量,监测旅游主体行为,优化旅游景区内的资源配置和服务布局,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与出行体验;实时洞察市场需求动态,实施更精准、更广泛的数字化营销策略,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升游客体验;积极开发和推进生态友好型旅游项目,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景区的生态化改造和升级。
创新服务理念,推进旅游服务过程清洁化,建设绿色旅游企业。通过实施绿色认证标准体系,构建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机制,有效引导旅游企业节能减排,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评估企业环保绩效,推动改进措施,强化旅游企业的环保责任意识,促进旅游服务的绿色化发展。
建立健全游客生态信用体系,促进旅游消费模式绿色化。明确生态友好行为准则,制定详细的游客行为标准,为游客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引;强化环境解说教育,利用多元化手段,向游客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设立生态信用评价系统,分析游客亲环境行为数据,通过实施信用等级制度,实现有效监督与激励;倡导绿色消费,推广环保产品和服务,鼓励游客选择绿色消费方式,推动旅游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记者:农牧业既是青海经济的基础性传统产业,也是乡村产业的支柱,其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层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引擎,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如何准确把握青海农牧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促进农牧业绿色、高效?
魏珍: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农牧业技术创新。目前青海农牧业领域数字技术发展较缓,农牧业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以农牧业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青海省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北斗生态畜牧业数据服务平台的上线应用,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等工程,更深入推进智能农用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云端放养管理等高端先进科技进入农牧业。根据青海地形地貌特征,通过科技创新改良适用的农机器械,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提高全省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完善符合农牧科技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出台农牧业技术创新激励办法,创造良好的产学研环境,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进一步推动科研团队在农牧业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更加凸显对全省农牧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提升农牧民数字素养,吸引数字人才投身农牧领域建功立业。新质生产力以高素质劳动力为主体特征,数智人才是保障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小农户和小企业是青海农牧业领域的主体和科技进步的载体,处于农牧业生产生活一线,因此,要促进农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须提升农牧民群体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一方面,提升农牧民接受新技术、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培养农牧民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生产中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为广大农牧民特别是企业家队伍开展前瞻性、系统性的数字技能培训,打造线下+线上的培训体系。同时,加强政策激励,宣传新时代农牧区的新面貌,吸纳数字人才进入农牧业领域工作,并结合高校开展数字人才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数字人才参与农牧业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