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青海,如诗如画。放眼望去,三江源头绿草如茵,生机无限;祁连山下,野生动物自由奔跑;青海湖碧波荡漾,鱼鸟共生……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秀美画卷。在这最美的季节,青海又迎来了一大盛事:今日,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在西宁举行!
从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省份,到第一批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的省份之一,再到全国首个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责任,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公园建设的青海经验。
目前,我省创建国家公园示范省工作稳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圆满完成试点任务,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获批。创下在全国范围内一个省(区、市)拥有3个国家公园的先例。
三江源头见证首个国家公园诞生
初秋的黄河源头,蓝天、白云、草原、群山、湖泊……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站在海拔4300米左右的鄂陵湖畔,生态管护员桑杰拿起望远镜举目四望,藏原羚饮水漫步,还有一群群奔跑的藏野驴……他拿着本子认真记录。
巡山、查看动物分布情况,观察山、水、林、草、湖的最新变化,这些都是桑杰和其他管护员的日常工作。多年来,他们与山水为邻,与动物为伴,见证了我国首个国家公园的诞生。
三江源,中国国家公园在这里开启先河。从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到领衔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
祁连山成“四猫”最佳生存地
荒漠猫、赤狐、旱獭、猞猁、豹猫……这些是生活在祁连山深处的野生动物,平日里很难看到,然而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后,生态管护员在巡护中,从小型猫科动物荒漠猫身上,发现了一个个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故事。
在巍峨的祁连山,“5只雪豹”“5只荒漠猫”“6只兔狲”“5只猞猁”同框的罕见画面先后亮相,使祁连山成为“四猫”最佳生存地。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聚焦旗舰物种研究保护,在全国率先高科技追踪雪豹、荒漠猫、黑颈鹤等物种活动区域和踪迹,填补了我国在雪豹、荒漠猫活动范围、迁徙路线等方面研究的空白。通过多年的持续监测,科研人员已经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识别雪豹个体105只。通过科学推算,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理论上分布有雪豹400只至800只,潜在栖息地面积2.44万平方千米。
如今,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区域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以雪豹、藏羚、普氏原羚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数量稳步增长。数据显示,如今,我省的旗舰物种雪豹种群数量增至千只左右,藏羚增至7万多只,普氏原羚达到近3000只。
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共3类83处,总面积27.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13%,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75%,自然保护区占18.27%,其他各类自然公园占5.98%。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青海湖畔展现鱼鸟共生画卷
从祁连山行至青海湖畔,牦牛成群结队漫步在湖边的草原,金黄的油菜花海绵延至湖边,与清澈湛蓝的湖水和蓝天白云融为一体,湖中的裸鲤和湖面上的水鸟构成一幅鱼鸟共生的和谐画卷。
清晨,当阳光洒向青海湖湖面,青海湖南岸的普氏原羚救护中心工作人员的身影已经出现在草原上。检查围栏、清点数量……朝夕相处,工作人员们和这些普氏原羚建立起特殊的联系:只有在他们的身边,向来谨慎的普氏原羚才会变得活泼又机灵。
在青海湖甘子河湿地,湿润的气候、静谧的环境吸引了成千上万只水鸟在此栖息繁殖。作为水禽的主要栖息地以及国际候鸟迁徙通道重要节点,青海湖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作用不断增强。每年在青海湖繁殖的斑头雁、棕头鸥、渔鸥、普通鸬鹚繁殖种群达到全球繁殖种群的30%。
最新数据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达4625.6平方公里,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1.41万吨,栖息水鸟数量达60.6万只,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59.7%,湿地保护率达69%,水质状况为优的比例达100%,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