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投资环境

来源: 青海发改委招商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11-04 14:14    编辑: 马燕燕         

  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海西州的交通、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能源供应比较充足,投资环境较好。

  一、能源供应

  煤炭。柴达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煤炭资源储量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州煤炭产量达到35万吨,生产企业近20家。

  电力。全地区水、火电总装机16.44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 7亿千瓦时。省电网已建成330千伏输配电线路将电力输往海西。

  二、交通运输

  随着工农牧业的高速度发展,海西的交通运输事业也在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即修筑了贯通全州东、西、南、北的青藏(西宁至拉萨)、青新(西宁至芒崖),敦格(敦煌至格尔木)等6条公路主干线,总长3,047公里。其中,国道2,500公里,省、州道路600公里,另有县、乡道路及地方公路支线近百条,全州公路里程达到6,000余公里,联结了州内各城镇、厂矿,基本实现了县县、乡乡通公路。出境向南可达西藏拉萨,向西可通新疆若羌,向北可与甘肃柳园与兰新铁路相交。公路货运量年平均50多万吨,客运量可达20多万人次。1977年-1981年完成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的第一期工程,1984年正式投入运营,并建有10条铁路专用线。西宁至格尔木铁路干线全长834公里,海西州境内长达536公里,成为海西的交通大动脉。早在50年代,为了开发柴达木盆地西部的石油资源,修建了塔尔丁飞机场,1978年又在格尔木修建了一个中型民用航空机场,民航班机可东飞西宁、兰州、西安,南飞拉萨。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

  2001年,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已经开工建设。

  三、邮电通信

  海西地区已使用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各城镇电话已全部实现程控化。1997年以前市话容量扩大到了2.5万门。国家建设的进藏光缆经过海西州的大部分地区,通信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州内各市、县、乡、镇为全国各地通邮、通报、通话、通兑,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信息传递。

  四、科技教育、文化娱乐

  “九五”期间海西地区完成科技项目84项,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励12项。各类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在占全州总人口76.97%以上的地区普及了初等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城乡居民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健全了州、县、乡三级文化网络,实现县县有电影院、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设施。文化市场运行逐步实现了规范化、法制化。

  五、医疗卫生

  海西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12个,医院床位总数1,915张(平均每千人占有病床数6.3床),卫生防疫站9个,妇幼保健站8个,药品检验所1个,二甲医院1所,从事卫生事业人员数3,0O0余人。医疗条件、设施有较大改善,医病水平有明显提高。

  六、土地管理和经营状况

  海西州为加强土地管理和依法经营,制定出台了《海西州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报登记若干规定》和土地出让优惠政策,就土地管理、耕地保护、非农业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临时用地管理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土地使用方面的法律保证和有利条件。

  七、城市建设

  海西州城市道路长度共250.2公里,城市道路面积为295.28平方公里,日供水能力为10.4万吨(其中德令哈市与格尔木市7.3万吨),供水管道长度为241.5公里,供水总量为2,672. 53万吨,绿化覆盖面积为741.55公顷,园林绿化面积为363. 5公顷,公共绿化面积为78.75公顷。全州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 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 3平方米,居民工作生活环境比较宽松。

Baidu
map